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2 一六六、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病反入里,则作「痞」,按之则自濡,但「气痞」耳。 浮就是病在表,紧就是寒,就是表有寒,按伤寒的法则,应该是先发表再攻里,结果先攻下,造成病反而入里,「痞」证就出现了,有表证的时候要发汗,开桂枝汤、葛根汤下去的时候,会出表汗,这汗是从肠胃的津液来的,所以肠胃的津液是汗的源头,肠胃的津液应该是走皮肤出来,结果反攻里的话,肠胃的津液就往下走了,往下走的时候,本应在表的免疫系统就跑进肠胃里面来,所以肠胃里面的津液,可以从肠胃达到表,表的津液也可以顺着同样的管道进入肠胃;肠胃科的病人一定要特别注意,为什么要按之自濡,连张仲景都要去按他,就是要你作腹诊,就是要确定一下,肚子有没有长了硬块在里面?如果有硬块可能是硬大便,如果压下去软绵绵的,代表里面没有堵到东西,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只是气堵到了,为什么?因为胃里面有热度有动能,热气应该是往上走的,走到头上、走到四肢表面的,结果被攻下的时候,热就往下走,堵塞在下面,所以这气体是热气,所有肠胃科的病,后面所介绍的泻心汤,大多是寒热并见,寒热胶结的情形。 人体内从胃一直摸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胃的下方就是胰脏,中医叫做膵肉,旁边是脾脏,中间有脾之大络(大血管),脾脏有血管通到胃的下方,胃的蠕动就是靠下面的血管充血帮忙它蠕动的,「中脘穴」正好在胃的上方,肚脐的两边就是「天枢」,刚好就是在大肠的两个上头,小肠的正中心就是「关元穴」,如果按下去胃里面软绵绵的就是没有东西堵到。 一六七、「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如果太阳中风,感冒了,同时有下利有呕吐,太阳中风下利是葛根汤,有呕吐就葛根加半夏,如果表解者,乃可攻之:要先解表再攻里,攻他的时候。结果病人其人漐漐汗出,发汗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出不恶寒者,当解了表以后有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平常看到的时候,一定是湿气很重的人、还有肠胃功能很差的人,为什么会严重到用「十枣汤」?平常解表的时候,一定是开发汗剂,这汗一发以后,滤过性病毒和不要的水离开体表以后,好的「水份」还会顺着三焦淋巴系统回到胃里面来,津液会自行返回胃里面,如果津液没有回到胃里面,病人会燥渴,小便就没有了,这时候就是「五苓散证」。现在这种情形是水回来了,居然并没有回到胃里面,回到肺里面,因为肺主皮毛,为什么回到肺里面?因为土挡到了,脾土太旺,脾伤到了,脾就胀起来,这表水一发出去以后,没有办法回到肠胃里面,就慢慢渗到横膈上去:如果水不多,就「头眩」就是「苓桂朮甘汤证」:如果渗得更多,愈来愈严重,就是用「十枣汤」。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这病人本来是麻黄汤证表寒,结果没有开麻黄汤,如果病人抵抗力很强,自己会好,有的病人不会好,这时候麻黄汤证转成里寒了,变成小青龙汤证,里面发炎了,没有用麻黄汤发表,里面的免疫系统出来相抗,滤过性病毒往里面走,走到肺里面化热了,病人一直咳嗽,咳嗽的同时,表面有寒里面有痰,这痰就是水,就是表面的滤过性病毒顺着水道系统到肺里面来的,应该是小青龙汤一剂就去掉的,因为小青龙汤是心下有水气,结果又没开小青龙汤,这水就慢慢堆积起来,造成「十枣汤」证。 「十枣汤」中医叫「朱雀汤」,是伤寒论里面,目前最峻最强的排水攻水的药,如果这水在皮肤表面上用「越婢汤」,肠里面的水是表水汗水回头的,水正常应该进入肠胃,结果不入肠胃入肺了,所以整个胸膛里面全部都是水,还有一些水渗到脏和腑中间的间膈膜上,就是三焦网膜。所以脏没有积水,可是脏和腑中间的三焦网络全部充水,病人会心下痞鞕满,胃里面胀满的很难过硬硬的,引胁下痛,整个胁肋都积了水,两胁下很痛,呕即短气,恶心想吐,吐又吐不出来,因为水不在胃里面,为什么短气?横膈膜都充水了,像海绵一样,吸气又不能下降被顶着,呼气就吐出来,自然气就很短,汗不出恶寒者,代表他还有流汗没有恶寒,就是没有表证了,所以在喝「十枣汤」之前一定要确定他没有表证,所以肺里面积水,心脏积水,肝积水,肝硬化末期的腹水,十枣汤都可以用的。 临床上要注意一点,这里的汗出,病人阳气虚脱的时候,会流出油油的汗,这个时候就不能用十枣汤了。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大枣十枚劈右三味等分,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能把胸腔下方、横膈膜、肺的下方的水利出来,完全靠甘遂,所以大陷胸汤和大陷胸丸都是对「结胸」,如果结胸从胃的痞鞕一路往下走,因为比较下面就是大陷胸汤把它攻掉,如同样的结胸在这里但是病往上走,顶到喉咙,脖子都不能弯下来,如果用大陷胸汤就跑太快了,结胸会没有去掉,这时候要改用大陷胸丸,因为丸剂本身是药缓力重,吃大陷胸丸可以因势利导,把它导下来,所以结胸有两种症状,一个从从心下往上升的用「大陷胸丸」,一个从心下往下走的用「大陷胸汤」,都是以胸膈为主,所以半夏、甘遂一定会用到,甘遂利水利痰的力量非常强。 如果水渗到脏腑中间的三焦油网的时候,一定要靠大戟才能打通。甘遂利水利痰,去肺中的积水与子宫中的积水,但甘遂还有涤痰的效果,所以大陷胸汤用甘遂。 肺泡里面都是水的时候用芫花,芫花去除胸腹的积水,所以会用到芫花的病人一定到了「但坐不得卧」的阶段,就是肺积水不能躺,一躺下去就要喘就再坐起来,吃完十枣汤,三小时就好了。 这三味药磨粉等量的用,各1/3钱,一次只给病人一剂,因为这三味药都是碱性的药,胃里面有胃酸,如果光吃这三味药到胃里面,胃就会难过了,所以要靠红枣,过去拿十个红枣去熬,现在大枣比较小,用二三十个浓一点无所谓,红枣汤能中和碱性,且让药发散的力量很强。 强人服一钱匕,胖的人用一汤匙,就是喝汤的汤匙一平匙,羸人服半钱,瘦的人用半匙,平旦服,这就是吃十枣汤的技巧了,一定要早上六点钟吃,五点到七点都可以,因为「肺寅大卯胃辰宫」,大肠开卯时,肺和大肠相表里,水在上焦的时候,用十枣汤攻下去的时候,病人会上吐下泻,如果有痰,上面吐出来的是痰,如果没有痰,只有水,这水是泻出来的,全部从大便排:病人吃十枣汤后约半小时,开始跑厕所,连续约三小时,中间大概上六七次水才排完,这三味药都是毒药,但是三小时后通通排掉了,若下少者,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如果大便三四次,应该下六七次才够,病没有除的,第二天再吃、再加半匙,得快下利后,标准是六次、糜粥自养,这时候喝稀饭,用红枣下去熬稀饭,不能吃油腻食物或肉类,否则会有余热;因为吐了很多,用红枣把胃的津液补足,临床上看到肝病的腹水、脾脏病腹水的时候,也是一样用「十枣汤」;不可以每天用「十枣汤」,吃完「十枣汤」后要调理病人的肠胃,北派的观念只要病人的肠胃功能非常好,吸收的功能非常好病人就不会死。肝病腹水的时候,肚子里面有很多水停在三焦油网脏腑中间,所以大戟加重;如果积水在肺的上方,三剂等量,如果肺积水甘遂多一点;攻出来的水,其实就是人体内的高蛋白的东西,这营养应该给脏腑、结果被水堵到了,这营养一段时间后会坏掉,所以必须把它排掉。 看到十枣汤的病人,确定没有表证的时候要速攻,不要等到胃气已经没有才攻,十枣汤喝下去结果病人死了,以为是吃到毒药死的。所以要小心麻黄汤证没好变成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没好变成十枣汤证。 本方条曰:据前田长奄之经验,一人之手肿,余处不肿,元气饮食如故,用此方,经水泻而速愈,亦别开生面法也。其实只有手肿用不到十枣汤的,此说过于牵强。 一六八、「太阳病」,发热恶寒,医发汗,无阳而阴独,因复下之,遂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润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病,发热恶寒,医生给他发汗就好了,无阳而阴独,结果发汗发多了病人的阳气都没了,胃里面的津液都没了,血里面的津液都没了,完全剩下阴了,因复下之,又攻下,遂心下痞,造成心下痞了,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表被发汗发掉了,里又被攻下,所以阴阳都消掉了,复加烧针,再加上烧针,结果病人胸烦,面色青黄,讲青色的时候已经是「果」了,中医看到青色的时候,就知道他血凝到了,血停止下来了,也就是血缺氧了,临床上看到冻死的人是发青的,还有心脏休克、人缺氧的也是,所以看到病人面色发青,基本上病人的感觉是痛,且血液循环停止下来了,才会青色的,如果看到黄色的,黄色是湿聚,就是湿聚在一起太盛的时候,病人显现在面上的是黄色,象小孩子的脸上,山根一带有青的一块,这是腹部,所以小孩的血凝在小肠里面,这时候要用小建中汤重用芍药,小建中汤是桂枝汤里面芍药加倍再加饴糖,小建中汤进入肠胃把静脉血打出来,所以小建中汤下去以后,胃口大开;另外嘴唇上有一点一点的白点,就是肚子里面有虫;为什么肤润者,因为阳脱而油脂往外走,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因为脾主四肢主肌肉,如果手脚还有温度,代表胃气并没有丧失掉,只要病人的胃气没有丧失掉,在张仲景的理论都是可以治的,一直到胃气没了再好的药都不收的时候才放弃。 一六九、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服。 过去这汤剂曾经用在肺结核、出血,大黄、黄连这两味药本身是气厚味重的药,这两味在临床上消炎的力量非常强,所谓「麻沸汤」,就是滚水泡大黄、黄连。象茶一样喝,还有一种就是把大黄、黄连包在棉布里,放在水里浸,喝挤出来的汁也可以,这样药比较浓,汁比较少些,因为黄连很苦,「麻沸汤」这样取药就是取气,取气轻往上升,所以要让药往上走的时候,一定要用泡的,如果是汤剂,取它的味重,因为汤剂会越熬越浓,所以让药往下走的时候用煮的。 那么时候吃药?伤寒论里面只有两个地方讲出血,甘草干姜汤是胃大量出血,里寒时候在用;也有里热出血的,从嘴巴鼻子喷血出来,或眼睛微血管出血,这时候用「麻沸汤」,用泡的不用煮的,因为出血在上焦,鼻子出血是因为胃里面太热了,胸阳太热往上走热太盛的时候血管破裂掉了,所以出嘴巴或鼻子出血;如果是痔疮,就要用煮的,因为在下焦。 临床上看病人,按之濡,按胃软绵绵的,结果病人其脉关上浮者、上焦的肺、心脏的地方很热,肺结核就是这样,结核就是里面发炎了,中医没有这名词,中医叫痨瘵,病人三黄,就是病人脸黄、小便黄、全身黄,病人瘦瘦干干的、焦黄的,肺里面发炎了,有的肺里面都是脓痰,肺都萎缩掉了,所以知道是上焦热,处方的时候大黄二、黄连一,药量用「两」计没关系,因为用泡的,一次泡可以吃好几次,譬如眼睛出血,会出血就是血离经了,血会离经就是热才会离经,所以是上热,这时候用大黄黄连汤的时候用滚水泡,一下就消掉了。 华佗给病人吃的麻醉汤,羊踯躅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浦三分,照这比率三碗水煮成一碗,病人一喝下去就会人事不知了,大概持续三个小时,若还要久一点,在病人快醒前再喝一碗,这汤大多用在伤科,趁病人昏迷的时候,把骨头接好,伤口表面涂三黄泻心汤,就是大黄、黄连、黄芩磨粉撤在伤口上,如果伤口化脓就再加去湿的药。 曰:经血错出口鼻,曰「逆经」,又名「错经」,初吐衄,后眼耳十指尖皆出血,甚至形体麻木,手足强直,为错经中之最剧者也。这是「错经」中最严重的,严重到最后七窍都出血,手指指甲都渗血出来,一般来说「错经」的时候,血从鼻子、嘴巴出来。 又:此方不仅治吐血、衄血。凡下血、尿血、齿衄、舌衄、耳衄等一身九窍者,无一不治,真治血之玉液金丹也。从高压的深海里面出来的都可以用。 又:跌打损伤,昏眩不醒人事,及血出不己者,大宜此汤。患金疮者,惟用此汤可治。刀伤的大多用外敷,平常做外用的时候三黄里面加些细红砂糖,砂糖粘可以去湿,所以砂糖可以预防化脓。 本方诀曰:此方以心下「痞」,大便秘,上气为目的;并一切上焦有蓄热,或口舌生疮,或逆上而眼目赤者,皆当以大便秘为目的。这时候的用法大黄、黄连煮成汤。 本方条曰:酒客郁热下血者,肠痔肿痛下血者,痘疮发热炽盛而七孔出血者,产后血晕郁冒或如狂者。 曰:患恶疮三十年不愈者,以「大黄」、「黄芩」、「黄连」,各三两为散,将疮洗净为止、每日三次敷之,无不瘥。所以脓疮的时候,把伤口清洗干净再敷三黄泻心汤,加白朮可以去湿,三十年没好就是湿很盛,粘答答的就是湿,所以光去热不够的,还要去湿,所以才会三十年没好。可以加乳香、没药可以收敛伤口排脓,加三七帮助排脓。 曰: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饮食不美,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疮痍。及之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小儿积热,亦宜服之。中焦有热的时候,病人的感觉是心膈烦躁,饮食不美,吃东西没有味道,如果是下焦有热,小便是黄的,大便便秘,这一段就是如果去判断热在中焦还是在下焦:痔疮的时候,不要管它痔疮长什么样子,三黄泻心汤煮汤剂,外痔可以表面放血,下针下「孔最」、「承山」,痛马上去掉,外敷用「枯痔散」,还有肛门用烟熏,把「雄黄」放在瓦罐里烧,把肚子包起来,肛门对着瓦罐熏,痔疮马上收口,也可以做成粉敷在外面,七天左右会剥落,内痔,用汤剂把直肠脱出来,然候敷「枯痔散」,再下针,痔疮好了再吃汤剂把肠子收回去。 戒烟涤痰方 皂荚三钱红枣适量痰多加天南星三钱口不渴者加半夏戒烟后胃口太盛加石膏一两以上,去肺中之湿气加知母五钱。如果戒烟以后失眠、烦躁,加柴胡三钱黄芩三钱郁金五钱疏散肝郁以后,抽烟的欲望就少了。 一七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就是胃里面难过,就是肠胃科的问题,恶寒,就是怕冷,汗出就是表虚掉了;本身肠胃发炎,结果表又虚掉了,痞证要先解表再去攻里,这时候寒热药要并用,心下痞的部份,用大黄、黄连、黄芩,恶寒、汗出要用固表去寒,这时候用炮附子,附子的性「善守」。所以用「附子泻心汤」。病人盗汗不止的时候,用附子一下去,汗马上就止掉了。失血很多的时候,可以用炮附子来固阳:遗精频尿也可以用炮附子来配合龙骨、牡蛎。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二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同样用泡的,大黄、黄连、黄芩用泡的,附子煮汁,附子如果用泡的,会只有头不流汗,身体还在流汗;会用到三黄一定是里面很热,除了肺外,还有肠胃热也可以用。 一七一、表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口中渴,而烦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有表证反被攻下,造成心下痞,给泻心汤,这条辨是说,不是痞不能解,而是他本身有水饮停蓄在下焦,泻心汤下去,不是泻心汤不解,而是他有水饮所以没解掉,这时候用五苓散把水排掉,所以五苓散证一定是病人有口渴、烦躁、小便不利,水停在下方不利,表水又回不到胃里面,停在表面上,所以造成口渴、小便不利;如果口渴、小便不利,先检查有没有肾结石或膀胱结石,都没有再问口渴不渴?有,就是五苓散证,五苓散也是消水肿的药,病人没有口渴,代表病人的肠胃津液很足。 一七二、「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发表之后结果胃不和,所以肠胃科的病常常发生在,开发表的药给病人的时候,病人会好僦好了,或发生肠胃科的问题,就是表证好了,结果胃不舒服,引出了其它肠胃的病;伤寒论里面讲的胃就是肠,心下就是胃;心下痞鞕,就是气结在胃里面、胃里面胀胀的堵到了很难过,干噫食臭,常常「噫」气出来,嘴巴里面很臭,就是里面有宿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平常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肠胃有问题的才会有,一般来说情形是,发表了以后开了麻黄汤或桂枝汤或葛根汤,把肠胃的津液发到表面上来,结果水回来的时候,它没有回到胃里面因为胃里面有脏东西堵到了,水直接渗到肠子里面去,水不应该渗到小肠的,因为小肠是火。水火不容,小肠一渗到水的时候,火就没有了、这水就从小肠直接进入大肠,就听到咕噜噜的水在里面响,就下利了,在这种情形就是,生姜泻心汤。伤寒论里面,从一七二条开始,治疗下利最好的方子就是「生姜泻心汤」,最常用到下利的方子就是「生姜泻心汤」,肠鸣下利,肚子里面都是水就是标准的「生姜泻心汤」证。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把生姜拿掉后就是半夏泻心汤,所以半夏泻心汤可以止呕,病人肠胃不舒服呕酸的时候,用半夏泻心汤,如果有下利的现象的时候,就是半夏泻心汤重用生姜,这里生姜干姜并用,干姜是温中,热,让肠胃蠕动功能恢复,生姜能散水,把肠胃里面的水散掉,这是寒热并结,所以寒药热药并在里面,因为嘴巴呕气,肠胃里面有宿食,所以用黄连、黄芩解肠里面的病毒,因为下利,把水都排掉,肠里面的津液就不足了,所以用甘草、大枣、人参把里面的津液补足。生姜用来散胃中的水,半夏用来散胃外面的水。 胃病好了以后,最好是平常吃饭不要过饱,让微饿的感觉来强化我们的胃气;人工的食物、咖啡等等少吃,吃清淡一点。 本方条曰:凡患噫气干呕,或嘈杂吞酸,或平日饮食每觉恶心烦满,胁下有水饮升降者,其人大多心下痞鞕,或脐上有块,长服此方:所以肠胃不好的人,常常在下利的人,肚子常鸣叫的人都是生姜泻心汤证,常常呕酸的就是半夏泻心汤证,早上起来嘴巴很苦的是小柴胡汤证,胆汁上逆,小柴胡汤治少阳热,所以要重用黄芩。 曰:凡患此等之人,多属嗜食酒肉食者或喜食咸辛甜食者,治此等人必徒劳无功焉。 一七三、「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结,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本来应该发表,结果下之,造成谷不化,就是吃进什么就拉什么,完全不消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这时候医生看到心下痞,以为是里面还有堵到宿食,就再攻,造成越痞了,变成大痞子了,这时候肠里面已经没有东西了,并不是热结,但是胃中虚,客气上结,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临床上,甘草泻心汤常常用在急性的肠胃炎,甘草是解毒的。为什么不用半夏泻心汤或生姜泻心汤?因为有的食物还有用,把它通通排掉,身体会虚掉,这甘草下去,除了缓和肠胃的蠕动以外,最重要的,甘草还可以把药停在肠胃里面,让它停久一点,坏的食物把它分解排掉,好的食物把它留下来。甘草泻心汤也会有「噫气」「恶心」,但是没有食臭,闻不到臭味,所以甘草泻心汤是胃气虚掉了,没有东西在里面,所以只听到噫气打咯但是没有闻到臭味,生姜泻心汤有闻到臭味还有拉肚子,这是两者区分的地方,半夏泻心汤比较好区分,有呕就是半夏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黄连一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时候重用甘草就可以了,不用炙甘草,所有的泻心汤都有半夏、黄芩、黄连,这三味药,因为里面都有水,半夏来利水降逆,里面有发炎的现象,黄芩、黄连来处理,胃里面寒掉了用干姜让胃热起来。例如狐惑,女人的性病,在阴部有红肿或起一小块发炎,不会传染,但会痒、痛,严重的影响到喉咙也发炎,有的女人有白带喉咙也不好,因为喉咙和妇科是连到的,平常看的时候又是甘草泻心汤证,所以中医辨症论治,是同证同治。 案例:一位纽约客,心脏动脉血管堵塞,开刀两次,心脏动脉血管堵塞的人,左眼有严重红血丝,扎针:「天突」「巨阙」「关元」「肠关」「心阙」、「厉兑」阳明经的井穴,井主心下满,病人主述心下痞,胃里面难过,所以处方「甘草泻心汤加防己」,当天病人回去上了七次厕所,因为心和小肠相表里,所以心脏动脉血管的堵塞,就是堵在小肠里面,扎一次针,第三天就好了,第三天复诊,舌苔黄,上焦发炎,因为开刀的时候,经脉都错接了,所以处方栀子豆豉等,来打通经络。 一七四、「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伤寒了,如果服了汤药,造成胃里面胀胀的,下利不停,服泻心汤好了,好了以后,医生认为里面可能又堵到了,再用其它药攻下,结果又下利不止,医生用「理中汤」,就是用白朮、干姜、人参、炙甘草,让肠胃功能很快的恢复,结果吃了理中汤越利越甚,理中汤是理「中焦」的虚,被攻下了以后是下焦的虚,所以把中焦壮起来没有用的,这时候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在伤寒金匮里面有一原则、治利的时候,处方下去不能止利的时候利小便,想办法把大肠小肠里面的水导到膀胱小便出来,利就止掉了,所以临床上,包括霍乱、痢疾的上吐下泻、下利不止,都可以利小便把利止掉,利小便最好的药是猪苓、泽泻,所以把猪苓、泽泻加到止利的药里面。 一般来说下利太厉害的时候,先用赤石脂禹余粮,这两味药是涩剂,石类药,现在禹余粮很少了,大部份市面上看到的是赤石脂,临床上下利不止,不需要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因为禹余粮不容易买到,用白朮、赤石脂,白朮在药房里的炮制,一般来说是把白朮炒黄土,还有一种是白朮和赤石脂炒在一起,平常拿白朮来健胃整脾的时候是用「炒黄土」的,用在止利的时候是用「炒赤石脂」的,加在小建中汤里面或半夏泻心汤里,利就止掉了。 下利出血的类似症状如何鉴别?先便后血,这不是大肠炎出血,是外痔出血;先血后便,这是内痔出血;血与便混合,这才是大肠炎下利。 成无己曰:曰:『滑则气脱,欲其收也,如开肠、洞泄、便溺、遗矢、涩剂所以收之』此利由「下焦」不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以濇洞泄。下焦主分清浊,下利者,水谷不分也,若服涩剂而利不止,当利小便以利其气。 临床上也可以灸大肠俞,腰俞,中极、关元、水道、水分都可以。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一七五、「伤寒」八九日,吐下后,虚烦,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复发汗,脉甚微,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伤寒八九日后,病人有吐下,吐很多以后肠胃里面的食物没了,所以吐多了以后,血会伤到,因为没有了食物营养,血的源头没了,病人会虚烦,所以产生虚烦是因为心主血,血不够了,胃里面空掉了,胃里面的津液也不够了,结果病人心下痞鞕,病人感觉胃里面硬硬的,如果压到胃里面有硬块,就是有宿食,如果压起来软绵绵的,就是里面没有东西,胃壁粘起来了,胁下痛,气上冲咽喉,因为吐下伤到了,胃气本来应该下降的,就是食物进入胃,胃磨碎再进入小肠再到大肠,食物是往下走的,就是胃蠕动力是往下走的,因为吐很多了,胃气往上走了,胃里面又没有东西,胃气就往上冲到咽喉,病人就感觉到一直有一股气往上冲,冲到咽喉,病人眩冒头昏,因为血不够了缺血,如果在这种状况再发汗的话,血里面的水更少更伤,血里面的水一旦量不足的时候,病人会有高热的现象,结果脉微了,病人经脉动惕,因为血不足了,不足以养筋,久而成痿,小儿麻痹就是这样来的,很多初期都是发烧感冒处理不好。:诸痿取阳明,所有痿证、肌肉痿缩、痿靡无力、小儿麻痹的起源在这里,要独取阳明。 一七六、「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一个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只有心下痞鞕,噫气,没有其它症状,单纯的噫气。 旋覆代赭石汤方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切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劈甘草三两炙半夏半斤洗。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旋覆花用三,代赭石用一。 旋覆代赭石汤通常在肠胃科里面,旋覆花和代赭石是中医去热痰的药,发汗、吐、下都没有把痰去掉,痰还是梗在中间,这噫气和甘草泻心汤的噫气不一样,甘草泻心汤完全是虚噫,这旋覆代赭石汤是有痰饮在里面,以「旋覆花」软坚化结,就是软化痰的硬块,以「代赭石」降逆止噫;旋覆代赭石汤用在病人常常感到反胃恶心,里面有痰吐不出来,肠胃又虚掉了。现在说的胃酸逆流、火烧心的症状,只要用旋覆代赭石汤,往往是一剂就好了。起因是因为精制糖做成甜食吃太多了,所以开了药方之后,还要吩咐病人戒绝由精制糖类所做成的甜食。 曰:周扬俊曰:「治反胃噫气,气逆不降者,有神效」,谓已用「生姜泻心汤」而噫气不除者,为虚气之逆,宜用此方镇压之意。旋覆代赭石汤就是经方里面镇逆用的,这时候里面恶心反胃的感觉很强,光靠半夏都不能止呕,就要靠旋覆花和代赭石下去,半夏止呕最重要是在「水呕」,对「痰呕」力量嫌不足,所以这时候要用旋覆花和代赭石。 结胸证、痞证与其类证辨析: 「寒实结胸」为「脓胸」或「肺脓疡」,「三物小白散」可以排除脓毒;「结胸证」为心下鞕满而痛,「痞」则按之不鞕而濡。如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不出恶寒者,为胸膜间有水毒,犯胃则呕,迫肺则短气,故以「十枣汤」峻攻其水。「结胸」则以「大小陷胸汤」。心下「痞」则用「泻心汤」。「泻心汤」有「生薹」、「附子」、「甘草」、「半夏」等之分别,各有主治证之不同。误下而邪陷下焦者,宜「赤石脂禹余粮汤」。误犯吐下,重则成「痿」,轻则以「旋覆代赭汤」。 一七七、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里面热太过了而失津,因为内热盛,津液会丧失掉,病人的表会一直在流汗,胸腔的热太盛了,裹面就是肺发炎了,像肺炎的第一方就是麻杏甘石汤,初期的麻杏甘石汤没好,到最后壮热就是肺炎了。反之,如果无汗而喘咳,有大热者,就是发高烧而肺热苔黄者,就要考虑大青龙汤了。 一七八、「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外证没有除,一直在攻下,造成邪热下利,利下不止。表热一直往里面走,且心下痞鞕,有表证也有里证,所以桂枝人参汤是表里双解;桂枝人参汤和桂枝加人参汤不一样,桂枝加人参汤是津液不足了所以加进去的、桂枝人参汤是特例的方子是寒利在用的,胃里面也难过。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炙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去滓,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把炙甘草和干姜拿出来就是甘草干姜汤,肠胃虚寒的时候一定会用到甘草干姜汤,如果因为吐下,肠胃津液伤到的时候,一定会用到人参,可用党参代替。为什么用白朮?白朮能健脾整胃去湿,一般用黄土炒过的比较好,能够让肠胃的津液恢复得很好,三焦油网中黄黄的东西,如果不够了就要用白朮,靠白朮增加它的油质,所以白朮吃下去的时候,会让肠胃的蠕动很正常,肠胃的黏液会增加,西医就是不懂得用白朮,所以便秘也治不好。三十八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用「葛根黄芩黄连」,此则同为下利不止,而用「桂枝人参汤」者,何也?彼为热利,此为寒利,彼无心下痞鞕,此则有心下痞鞕也。葛芩连汤用的时候是里热,因为表面的滤过性病毒跑到里面,所以葛芩连汤专门是清里热用的,同样是利下不止,葛芩连汤是热利,桂枝人参汤是寒利,葛芩连汤没有心下痞鞕,桂枝人参汤有心下痞鞕,因为肠胃虚寒掉了,肠胃被攻下以后,里面没有东西,津液也被攻掉。胃壁黏在一起了,这时候用桂枝人参汤让它解开来,所以会兼用到人参、白朮、甘草、干姜。 寒利和热利怎么分辨?大便很臭就是热利,热就是脓所以会臭,大便没有味道的就是寒利,用「问」的就好了,不用去「闻」;看看舌头也可以,摸摸脉也可以,所有的热脉是数,数就是跳得很快,热在下焦,所以摸到尺脉部份一定是很快;胃发炎的候,「关」的地方一定跳得很快,如果是寒利,摸到的脉一定很微细很微弱,所以桂枝人参汤和葛根黄芩黄连汤刚好互为表里剂,一寒一热。 一七九、「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被攻下了以后又发汗,结果造成心下痞,如果病人有恶寒,就是病人还有表证,看到有表证的时候,还是要照伤寒论的原则,一定要先解表再攻痞,解表用桂枝汤,攻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会用到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舌苔一定是黄的,是热痞,上焦的脉很数,反过来说,摸到病人的脉很数,就知道病人里发炎了。 一八〇、「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如果病人发热,汗出不解,就知道病不在表了,一般来说如果在表,汗出就解掉了,汗出不解就是病进入半表半里或进入某处了,要看其它的症状,心下痞鞕,胃里面胀满,呕吐而不利、大便没有了,心下痞鞕不利又代表阳明热,肠堵到了,病人呕吐现象代表少阳,会用到大柴胡汤一定是有少阳证兼有阳明证,大柴胡汤专门用在少阳和阳明中间,如果病情在太阳和少阳中间是小柴胡汤,如果少阳阳明兼有利呢?阳明热有时候不是大肠堵到,而是血里面太热了,有下利的话把大柴胡汤裹面的大黄拿掉就好了。 一八一、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寸关尺所代表的脏腑(四圣:原文无,为了索引方便增加的。) 寸上寸——喉咙; 寸寸——胸阳位; 寸下寸——横膈膜,冲脉关上关——中焦,最上位关关——中焦之肝、胆、脾、胃关下关——中焦之下肠部; 尺上尺——三焦之源,左为肾,右为焦源尺尺——肾、膀胱、子宫、精宫尺下尺——尿道、肛门、两足胫位; 整个伤寒论就是这一条在讲吐剂,张仲景并不很赞成吐剂,内经里面讲病在膈上的时候去不掉,采吐法,病如桂枝证,像桂枝汤证,可是不是桂枝汤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寸脉讲的是胸、上焦,「寸下寸」指的是胸到横膈的地方,「寸」指的是心窝的地方,「寸上寸」指的是喉咙的地方,所以如果把病人的寸脉,寸脉跳到「寸上寸」的地方来了,就是喉咙梗到了,吞咽困难,喉咙发炎,所以寸脉微浮就是病在阳上面,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胸有寒应该解释为「胸有实」,就是胸有痰,这痰梗在很上方,咳又咳不出来,吞又吞不进去,用攻下的药攻也去不掉,这种状况就把它吐掉,这是一种有痰的情形;还有一种是东西梗到不动了,譬如铜板梗到了,所以寒除了「痰」以外、还有「不动」了也是寒,用瓜蒂散太累了,用肥皂也可以。 胸有热的时候,大黄黄连汤证,如果是肺热咳嗽,麻杏甘石汤证,如果胸里面太冷了寒证,有大建中汤,大建中汤里面有三味药,干姜、人参、蜀椒,蜀椒就是腌泡菜的巴椒,如果肚子太冷了,有小建中汤,如果真正胸有寒不会用到瓜蒂散,瓜蒂散是用在有东西堵到了的时候。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者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瓜蒂现在药房买不到,到瓜田里面找最甜最香的瓜,这瓜的蒂最苦,把蒂剪下来,到药房买赤小豆,这两味磨成粉,拿豆豉约五钱,先把豆豉煮焖,滓去掉,汁和散一起,喝下去,没有吐再加多一点,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用吐剂的时候,病人有出血、漏血的现象、虚家不可以用,因为虚家血素亏的,用吐剂的时候,血往上走,血会再出来,过去有胃溃疡、胃出血的人,一吃下去,胃马上容易再出血,所以瓜蒂散平常很少用。 曰:月事积年不下,心下痞鞕,「抵当」诸药不验,吐后再服,这是虹吸原理,喉咙和小便膀胱相表里,当喉咙的地方有东西梗到了,就不下了,一通的时候就不下了,所以下不通的时候,上一通下就通了,例:肾结石,下针之后,处方猪苓汤加半夏,止呕又利水,结果病人半夜三点大吐之后小便乃大下,小便很混浊,石头都出来了,所以病人得吐则解,常常病人吃了药后,有吐、手麻、头昏的现象,就是中病了,一剂下去就好了。 一八二、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为「藏结」,死。 过去中医没有外科手术,很多病人得了这种病就死了,其实讲的就是「疝气」,有时候在肚脐的左边,有时候在肚脐的右边,「耻骨」、「曲骨」穴的地方突起来,有时候男子的阴囊膨起来;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医书上有记载,有的人肠子坠出来了以后,疲劳的时候肠子就坠出来,好的时候或推推可以推回去,就是「疝气」,可以推回去的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如果当疝气的时候,又得到重感冒,过去很多病人就死掉了,为什么?因为肠子整个结在下方,肠子的循环不是很好,大便堵在里面,刚开始病人吐黄水酸水,到最后下面不通,往回逆,把大便都吐出来,西医开刀时把腹膜接起来,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到医师手上已经很晚了,因为平常不会发现,可是当有疝气的时候,临时又得到重感冒,马上就看到这种现象。 因为张仲景不懂针灸,不能急救,所以说死,实际临床上在做的时候不需要开刀,因为人阴部的地方只有一条经,就是肝经,肠子都堆在鼠蹊部了,很难过都陷在那里了,所以下针「大敦」,肝经上的井穴,针一下马上就缩回去了,因为很痛,痛得他吓回去了,右边痛就扎左边,左边痛就扎右边,平常中医的俗名叫「脱肠」,脱肠到严重的时候,西医叫「坎顿脱肠」,就是肠子都烂掉了,有时候会小肠挂在肾的上面,下针「大敦」、「曲泉」,平常可以灸,因为是小肠坠下去,大肠不会坠下去,所以灸小肠的「关元穴」。内服的药有「当归四逆汤」,过去临床上用「当归四逆汤」配合针灸,效果很好:如果给西医开刀也可以,因为是急救,开在体外没有进入体内,但是西医开刀只是塞回去,肠子里面还是堵的。 脏结专论: 「脏结」为邪结在脏,与阴相结。邪结在胸,与阳相结为「结胸」。「脏结」证见白滑舌苔者,难治。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苔滑者,不可攻。病者若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死。「结胸」证,脉浮大者,下则死。「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病名曰「结」,脏器有硬变,或内部肿瘤所致,古称「症瘕积聚」故预后不良,或为癌瘤,则死期可待。 「脏结」就是脏腑之间联络的网络,被「寒」与「湿」固结了,结果「腑」里面吸收的营养没有办法给「脏」,「脏」没有营养,「脏」的功能慢慢的衰弱,所以「脏结」的病人,舌苔都白白的,很厚很滑,皮肤很黄,暗暗黑黑的,没有什么精神,不爱讲话,静静的。刚开始西医检查都正常的,等到检查出来的时候,已经尿毒了,肝硬化了,中医治疗三天舌苔就变回来,中医为什么看舌苔?就是看看病人有没有胃气,「脏结」的人舌苔白掉了,吃东西淡而无味,食同嚼蜡,搞不好四五十岁还在生青春痘,因为在三焦油网上,所以一定要大剂的用「柴胡」,利用柴胡把药导到三焦油网上面,因为是全身性的寒且湿,去湿靠白朮,可以用五钱,这是胖子用量,湿要有出路,靠茯苓,由小便导出来,去寒靠炮附,用三钱,加些生姜在胃里面和,最重要的是「生附」,生附一枚,炮附把里阳壮起来,裹寒去掉了,肌肉上和三焦油网上的寒,全部靠生附去掉,生附下去,病人除了小便量增加以外,大便出来溏的,大便稀稀的,吃了三付后,舌苔就变回来,胃口大开,临床上尿毒的病人,吃一剂,尿毒指数从二百八降到一百三了,炮附温中,生附温经,血脉、神经都温到,这是主方,临床上看病人还有何症状作加减,若胃口不好常常恶心就加半夏,依此类推。有些久病的病人,在吃药去除寒湿以后,因为脏与腑开始可以沟通了,会有吐「白津」或大便溏的现象,这种情形在病人开始出现口渴的时候就会好转。 脏结汤方 柴胡五钱,白朮五钱,茯苓五钱,炮附三钱,生附一枚。主方在此,其余需临证视情况而定。 一八三、「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裹,表裹俱热,时汗,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应该是用表法、汗法,结果吐下后,胃的津液一定会慯到,七八天都没有好,结果热结在里,表裹俱热,里面有病,表也有病,里面的热哪来?因为津液伤了。人的热停在津液里面,也停在血里面,血里面有一部份是热的能源,津液伤了以后,有一部份的热就离开了津液,离开了血就浮上来了,所以里面会很热,第一个受到伤害的就是肺,肺主皮毛,这时候病人常常感觉会流汗、怕风,大渴而烦,上焦太燥热的时候,因为津液没有了,上焦就像天上没有云了,太阳直射很烫很热,这是白虎汤证,因为胸阳在上面,心脏和肺有一定的湿度,本来胸口就很热了,胃热又往上冲,津液都丧失掉了,流汗流掉了,结果舌上干燥,舌头伸出来一点口水都没有,严重到舌苔都翻起来,欲饮水数升者,渴想喝水,喝了半天都不能止渴,因为水到了胃里面是往下走,本人并不能吸收,因为真正吸收的水是靠胃液把它化解的,结果胃液都被吐光了,没了,所以没有办法把水变成水蒸气上来,水就直接往下走。不能止渴,所以是「白虎加人参汤」证。 「白虎加人参汤」是中医对上消糖尿病的方子,也是中医对「心热」最好的方子,外面甚至有表证都没关系,裹面太热,热在胸上面的时候,用「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证就是燥渴烦燥,所以开到白虎汤给病人的时候,他的外病可能是精神病,没事就发脾气,结果被西医认为是精神病,中医看他燥渴,津液都没了,没办法控制情绪:为什么加人参?平常人不用吃人参,除非津液不足了,才需要用到人参,人参常常用在肠胃科里面,所以泻心汤常常用人参,人参一下去,津液马上就补足了,补足了以后,白虎汤再把热退下去,退热真正好的是石膏。现在说的糖尿病有一种情形,很容易血糖太低,很快就饿,常常需要吃糖才可以的病人,也是用白虎汤。 现在食物中的味精,吃了以后,一直口渴喝水不止,这也是白虎汤证;味精一吃下肚子,还没经过表证,就直接入里变成白虎汤证,从这点就可以知道它对人体有伤害,所以我们才说食物中不要加味精。 一八四、「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表面上看没有大热,摸他身体冰冰凉凉,但是里面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背稍微有点恶寒,因为胃上面有很多交感神经包着,直接络到后面的脊椎骨,脊椎骨又直接络到后面的汗线,白虎汤证津液会丧失很多,因为胃气热气往上跑,津液一直往上发,汗不断的流,津液丧失了以后,体表的水分不够了,病人会感觉到寒、冷的现象,这冷并不是阳虚的恶寒,而是津液丧失的现象,所以白虎加人参汤很好用。 阳明病病发的时候是申时到戌时,中医叫「日晡」,就是黄昏的时候,因为胃阳就是阳明,全身最热的就是阳明,到了黄昏的时候,太阳渐渐下山了,阴气渐渐起来,阳气渐渐衰的时候,阴气会来到胃,因为他本身是胃的问题,所以阴气渐升上来的这段时间当中,会看到白虎汤证,就是会看到阳明证,所以每到黄昏的时候,就开始发热;例:小孩发烧,本来是晚上发烧,治疗一个星期后没好,结果晚上现在不烧了,变成每到黄昏的时候,就开始发烧。就是西医没治好,本来是太阳证,治了一、二个星期后变成阳明证,病往前进,更严重了。一般来说,阳明证的发烧温度会比太阳证的发烧温度来的高。 白虎汤和承气汤的区别,人身上的血都散布在全身血脉裹,流汗流太多的时候,血裹面的水流掉了,所以血里面的热就自然而然增加了,人能保持身体的恒温,就是因为血里面有一定比率的水份和热,水是冷的,如果水去掉了,热就会增加,病人就会发高烧,壮热,热到四十度,如果每天傍晚的时候热,就知道是热在阳明经上面,这时候的热只有两种,一种是血的壮热,一种是大便不通也会引起壮热,所以一个是热在腑里面,一个是热在血裹面,如果热在腑裹面,大便不通就是承气汤证,如果热在血里面就是白虎汤证,问有没有大便就可以区分了。 一八五、「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平常表证很壮盛的时候不可以给白虎汤,白虎汤以清里热为主,并不是以解表为主,如果吃了白虎汤以后还有表证,譬如吃了白虎汤后比较好了,但胃口比较差些,风吹了难过,就可以给桂枝汤,就是从白虎汤变成桂枝汤了,知道从阳明进入太阳了,这是治病的过程;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临床上如果同时有桂枝汤证与白虎汤证,可以两方合用,表里双解。 一八六、「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头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本身有太阳证又有少阳证,譬如看到病人有太阳证,如恶寒、发热、流汗、脉浮的现象,又有少阳证的恶心、胸胁苦满,和解法就是小柴胡汤,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不管怎样,最重要是绝对不要去攻下。 一八七、「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前面介绍如果太阳证,病在表的时候,被误下或自己吃坏肚子了以后,变成肠利是热利,就是葛芩连汤;这里是太阳和少阳的合并病,被误下后,这种状况是「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半夏生姜汤常常在用的,恶心的时候会用到,所以小柴胡汤最重要的就是半夏。 前面介绍下利的方子有葛芩连汤、桂枝人参汤,葛芩连汤是热利用的,桂枝人参汤寒利用的,现在又一方子「黄芩汤」,桂枝人参汤的下利下臭,白水很多,食物都没有消化,寒利的原因是它并没有病毒,而是肠胃都没有蠕动了,所以东西就滑出来了,因此桂枝人参汤裹面加很重的白朮去湿,干姜温肠;如果拉出来热利,大便很脓稠,肚子不痛,就是葛芩连汤,拉出来会绞痛的,也是很热的就是黄芩汤,葛芩连汤和桂枝人参汤都没有腹痛现象,而且并不是真正的病毒,真正病毒的下利、急性肠炎要靠黄芩汤;像「肠套迭」属于肠热证的可以用黄芩汤。 黄芩汤里面有芍药,葛芩连汤和桂枝人参汤都没有芍药,芍药是专门止腹痛的,所以当一个人表证都没有,只是肚子很绞痛的下利,这时候用葛芩连汤、桂枝人参汤都没用,因为病毒已经深入到肠子的血管里面去了,所以黄芩汤常常是用在急性肠炎的方子,不是一般的寒利或热利,它是介在太阳和少阳中间,黄芩这药专门是在肠炎的时候一定要用的药,大黄泻上焦头目的热、黄连去中焦的热、黄芩清小肠与大肠的热;所以胃热发炎会先想到大黄、黄连;肠炎会想到黄芩;如果表面有恶心、呕吐还有腹痛,可以黄芩汤加半夏生姜,半夏是止呕去水的,半夏有毒,所以用生姜去解半夏的毒,干姜也可以解半夏的毒,因为他拉水,水很多所以用生姜,如果是寒利就改用干姜。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一本作三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水一斗约十碗水,黄芩三钱,芍药二钱,炙甘草二钱,红枣十二枚,半夏五钱,生姜二三片,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白天服,晚上服,半夜起来再服,下利、肠胃科的药大多是六小时吃一次,吃药时间到了,半夜也要叫起来吃,二十四小时连续,三碗吃下去大概就好了。 热利如果有兼有一点表证,或纯热利没有表证也没有腹痛,用葛芩连汤;如果热利而且兼有小腹痛,用黄芩汤;如果热利有小腹痛兼有呕吐,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这里的芍药是用来止腹痛的,之前讲过芍药也是补阴的药,可以活静脉的血来治疗静脉瘤与静脉曲张;经方里面有胸满就不用白芍、改用枳实,所以一般在治疗心脏病的时候,也不用到白芍。 一八八、「伤寒」,胸中有热,胃下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肠子发炎的时候用黄芩汤,胸膈发炎的靠黄连汤,除了生姜泻心汤以外,黄连汤过去抗战时大多用来治疗「霍乱」的,为何胸中有热?病人呈现的症状是上热下寒,病人吐很多,胃裹面的虚热往上走,胸隔里面有很多水、湿,胃热往上走的时候,碰到水、湿会变成痰,因为热在上面把水、湿烤得很黏稠,就变成痰了,因为胸膈的热邪在烧,东西吃下去就吐,看舌苔黄黄的,喝水又吐掉,因为肠胃有很多病毒在里面,所以一直在下利,吃什么拉什么,看到病人是上面燥热的,下面是寒的,黄连汤就是专门用在这种状况。 不管病人是纯热、表实里虚、裹实表虚、上热下寒、上寒下热,处方的时候去寒的药要开,去热的药也要开,煮在一起。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二两,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旦三服,夜二服。 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上吐下泄的时候,这四味药一定要在里面,胸满、胸口燥满、恶心、吐的时候一定把白芍拿掉,用桂枝把胸阳往下降,半夏止呕,黄连消炎,上焦的热靠黄连去掉,肠胃里面的寒靠炙甘草、干姜,炙甘草、干姜就是下焦腹寒所用的甘草干姜汤,能够让肠子蠕动起来,上焦的热靠黄连、半夏,桂枝把上面的虚热往下导,人参、大枣就是来补充因为吐下所丧失的津液。当胃热有吐血的时候,我们就不用桂枝;但是胃炎而胃痛的时候,桂枝还是可以配合黄连使用。 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白天吃三次,晚上吃二次,连续的吃,大约一天二十四小时就好了。 霍乱的时候,针「委中穴」、「外关穴」,内服「黄连汤」,针加药,大约二天就好了。 一八九、「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下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大便溏,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汤」主之。 从这条开始连续三个方子是伤寒论里面治疗风湿关节炎的方子,伤寒八九日,八九天了应该傅少阳或阳明了,结果没有传经,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滤过性病毒本来要进入少阳或阳明的,结果被湿挡到了,所以风湿的人刚开始得到感冒的时候,全身关节很痛,不能转身,又下呕,没有进入少阳,不渴,没有进入阳明,所以没有传经,可是也没排出去,病人的脉浮虚而濇者,「浮」代表风、「濇」代表湿,濇的脉就像葱一样,压下去扁扁的中间空的,这是脉证,肌肉关节很酸痛,很紧,翻个身都没有力气,病人还有表证,还兼了风湿,就用「桂枝附子汤」;如果大便溏,大便稀稀黏黏的,代表湿,脾主湿,当湿很盛的时候,脾脏功能不好,脾主运化,肠子蠕动仰赖脾脏,一旦脾湿过盛,湿就渗到肠子里面去了,结果大便出来就黏答答的。同样的,开给病人去湿的药的时候,病人的大便就应该是黏答答的,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汤」主之。这种风湿关节炎,现在人如果体质素有中湿,在劳动以后,又吹冷气导致不能出汗,就容易发生。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附子二枚,去皮炮,破八片,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汤方 白朮四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三两。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朮」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尔,法当加桂枝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也。 桂枝附子汤和去桂枝加白朮汤同样有生姜、炙甘草、大枣,其余的桂枝附子汤有桂枝和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汤有白朮和附子,桂枝附子汤是用在病人有伤寒表证兼有湿证的时候用,所以他浑身关节痛,这时候用桂枝去风,靠附子去湿,附子行走速度很快;如果病人没有表证,只是全身关节酸痛,没有浮脉,就没有表证,大便比较稀,小便很正常,就是湿往大肠走了,这就是脾脏太湿了,肠子的黏液很多是从脾来的,湿很盛的时候,就顺着肠壁出来了,和小便没关系,所以不管排尿系统,管肠就好了,这时候用白朮,因为白朮专门去脾湿的,如果这药没有加附子的话,就光把脾脏的湿去掉了,不能去掉关节的湿,因为附子走表,附子把白朮带到四肢关节,把四肢关节的湿去掉。 初服其人身如痹,刚开始服的时候,全身关节麻痹,因为附子走表,半日许,差不多十二小时以后再吃一碗,其人如冒状,头有昏眩的现象,勿怪;此以「附子」、「朮」并走皮内,不用生姜、甘草、大枣,光用附子、白朮就是「朮附汤」。 「朮附汤」发脓急救用的,把身体里面的脓疮发出来的,现在加生姜、甘草、大枣,就是让它从脾脏到肌肉到关节,脾主四肢。顺着脾经走到关节里面把湿去掉,如果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尔,因为水气还没有办法完全去,所以附子在皮肤上走的时候,慢慢吸收水气,病人会头昏,当加桂枝四两,此本一方两法也,可以加桂枝,加不加都可以,这是一个处方、两个方法;一般性的风湿就可以用这二个方子,有表证的用「桂枝附子汤」,没表证的用「白朮附子汤」。第三个方子就是治疗「痛风」。 一九〇、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掣痛,痛得很厉害,抽筋的痛,不得屈伸,弯都会痛,近之则痛剧,碰到都会痛,汗出,病人痛得一直流汗,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肿者,「甘草附于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痛风)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朮二两,桂枝四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桂枝重用,譬如桂枝四钱,其它全部都用二钱,桂枝去风,白朮去湿,靠附子带到皮肤表面去,光这三味的时候,跑得最快的是桂枝。因为桂枝去风的力量很强,湿比较慢,所以如果没有加甘草,风去了,湿还留在关节里面,所以桂枝四,炙甘草二,附子二,白朮二,如果是胖子桂枝可以用到六钱。 为什么会有风湿相搏?脾主四肢、主肌肉,脾脏运转不是很好的时候,湿会停下来,如果湿停在上焦,当得到桂枝汤证或麻黄汤证的时候,又刚好下利。就变成结胸了,因为工作环境的关系,湿停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湿停在肌肉,有的人湿停在关节,虽然看起来表面有红肿,其实里面是寒湿。 膝盖风湿,下针「膝五针」,扎完针后摸摸脉,如果没有表证就是「白朮附子汤」,如果是痛风,风吹得很难过,不可以碰,用衣服盖着比较好,整个红肿的,这是标准的痛风,扎针「开四关」、「合谷」、「太冲」、「大杼」,骨会大杼,「脾俞」脾主四肢主肌肉,「肾俞」把湿从小便利出来,「曲池」、「膝五针」,全身差不多都好了,再开「甘草附子汤」吃。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骨节烦疼,不得屈伸、上冲,汗出,恶寒,小便不利者。日三服,一天吃三次,初服得微汗则解,刚开始服的时候,会得微汗,一层黏黏的汗,那是湿不是好的津液,恐一升多者,可以分五六次吃,二小时吃一次,或三小时吃一次,看病况而定。 一九一、「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浮脉就是有表证,表热脉就浮起来了,滑脉代表热在筋,就是血热,血里面太热了,滑脉好像摸到急流的水一样,速度很快,这时候是白虎汤证。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是一个生津去热的方子,热除了发炎以外,还有高温的壮热,像脑膜炎的壮热,肺炎的高热。 白虎汤里的石膏可以用到一两,用棉布包起来煮。平常不要随便吃石膏,石膏非常寒凉,目的是去胃热,知母可以去上焦的湿,因为都是寒凉的药,所以不用炙甘草,因为炙过的药比较热,所以用生的甘草,粳米用糯米就可以了,煮米熟,汤成,米不要太多,不要把它煮成干饭,要煮成很稀的稀饭,所以米大约用两茶匙,为什么用糯米?因为糯米比较黏,胃液肠液都是黏黏的,白虎汤证就是肠胃的津液没有了,因为红枣下去胃还要消化,所以红枣没有糯米好,五谷是胃最能吸收的东西,所以糯米汤本身就是胃的津液,这时候用石膏去退热,用知母去湿除烦,心烦的时候用知母在里面,知母能去肺热的湿;白朮是去中焦的湿所以不用。 一九二、「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早搏) 整本伤寒论里面就两个方子治里虚,不管有没有表证。里虚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病人腹痛,就是「小建中汤」,所以看到病人是小建中汤证,就先予小建中汤给他吃,还有一种是「炙甘草汤」,不管病人什么病,只要摸到病人脉「结」「代」,心动悸,就给他炙甘草汤,何谓心勋悸?就是心慌、想哭,脉结代,脉结代就是西医说的「心律不整」,就是脉跳二下停一下,或跳三下停一下,结就像绳子上面打很多结,结的距离不一定,然后手摸上去就是结脉,代脉就像滴水,久久才滴一滴,结脉和代脉都是一种症状,脉结代了就是里虚,里虚的时候,不管表证是什么,如果脉结代就是炙甘草汤,另外一个就是小建中汤。 摸到病人脉的跳跳停停,不要用粉剂,炙甘草汤用汤剂,大约三剂就好了,为什么会脉结代?肠胃本虚之人容易看到,肠胃虚的人,消化不好,所以常常在妇人身上看到有,思能伤脾、脾就肿起来了,吃下食物后,因小肠蠕动太慢而有间隔,人的肠胃吸收了食物之后,才变成血,血再供应给心脏,如果有时候给血,有时候又不给血,心脏有时候抓得到血,有时候又抓不到血就停一下,所以本虚的人就会有脉结代的现象。小肠套迭的病人,阻塞的地方有时候通有时候不通,也会发生结代脉的情形。 张仲景发现这心律不整是肠胃引起的,当胃的津液不足的时候可以看到,因为知道是肠胃本虚,所以处方用到甘草、人参、大枣、生姜,这四味药是固定的,脾脏本身有动能,把脾的血挤出来到「脾之大络」,就是胰脏,胰脏的血管到胃的下方,胃得到由脾脏过来的血、热,胃开始蠕动,如果热度不够了,蠕动没了,胃本来存在的热气就往上走,这热气本来在胃的津液里面的。因为胃的燥气往上走,肺也会跟着燥,所以心情会不好,肺和大肠相表里,所以知道这人的大便一定不会好。并不是便秘,但大便不是很好,要下焦的大便好,上源一定要滋润,否则肺太热,热到后来会没有大便,所以加麦门冬,麦门冬专门是润肺的,让肺里面的湿度够,然后加麻子仁,因为他不是便秘,肠子里有宿食,虽然肠子有在走,但是走太慢了,宿食有些坏了,如果用大黄、芒硝又太强,所以用麻子仁慢慢的把肠子清出来,中药的仁剂,杏仁、薏仁,都是油质比较多的,可以润滑,本来血就不够了,加生地,生地专门是补血的,阿胶是驴皮熬成的胶质,现在最好的是山东的阿胶,深咖啡色,阿胶专门补心血,阿胶止血的功能非常好,所以女人月经来的时候不能吃阿胶;北派平常不开补药给病人的,要病人肠胃功能恢复,自己吸收食物滋养身体最好,这时候如果光靠甘草、人参、大枣、生姜、再吃食物去补太慢了,所以把补血的药加在里面,要让它进入心脏进入动脉,所以重用桂枝,这九味药加起来就叫「炙甘草汤」,重用炙甘草让胸阳壮起来。 灸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阿胶二两洗,生姜三两切,麦门冬半升(肝心第二层虚热),桂枝三两(肝心涩脉,活血)。(做药丸更好) 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肝脉心脉实热),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劈。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炙甘草用一两,生姜三片,桂枝三钱,人参二钱,生地黄一两,阿胶二钱,麦门各五钱,麻子仁五钱,大枣十二到十五枚、麦门冬和麻子仁是表里药,一个润肺,一个清肠,常常并用所以等量。 清酒,白的酒,米酒就可以了,用三碗酒四碗水煮成三碗,去滓,一碗撒一钱阿胶,吃之前热过后再撒阿胶,所以阿胶生用,药生用的时候,药力锐且迅,煮熟的药比较纯但缓走下,生用阿胶,可以马上到心脏去,心血马上补足。因为知道病人的身体虚掉了,所以生地用一两,北派说生地不用到「两」根本补不到的,因为知道病人需要,所以开到一两。如果纯用酒去熬,喝两付就好了,如果纯用水去熬,要三付,如果要一剂就好,把药剂加重,汤煮浓点,两碗当一碗喝。 临床上,只要摸到结代脉,不管外证是什么,要先把「结代脉」治好,因为中医的观念,心主神,别的病是慢慢的死,但是心脏病一发就死了,所以要先治疗「结代脉」。停药的时机,必须等到睡眠正常、大便正常、手足温热、无胸满心痛的症状,才可以停药。 在内经灵枢决气第三十篇中提到:「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榖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若以津液二者来分阴阳,则津为阳、液为阴。津不足的时候我们用人参来补之;若液不足的时候,我们用生地来补之。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炙甘草汤中用到人参与生地的药理所在。 本方条曰:此为仲景「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圣方也;孙真人用以治虚劳,王刺始利用以利肺痿,凡仲景之诸方,其通变如此。故虽云通变如此,而此方之妙,在脉「结、代」,故一名「复脉汤」。无论何病,凡脉「结代」者,概当先用此方。 一九三、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阴也。又脉来数,而中止更来,及小数中止能自还者,名曰「促」,阳也。脉来缓,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促脉、结脉、代脉都很难治,都是人身体很虚的状况之下,平常促脉在身体的气血不是很流畅的时候会摸到,促脉属于阳脉,并不是很危险的,结、代属于阴脉,就很危险了。促脉就是脉跳得很快,突然停一下,有时候三下停一下,有时候五下停一下,有时候四五十下才停一下。内经中提到,如果跳五十四次以上才停一次,属正常。 以上讲的是太阳证下篇。 赞赏 长按白癜风能遗传吗白癜风是怎么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