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排病反应是身体智能选择的结果,那么,排病反应有没有规律可循也基本清楚了。这里再拿出来讨论,是因为在貌似没有规律的排病过程中,总又表现出若隐若现的规律,而在貌似的规律中,又实难有规律可循。为了不纠结于其中,不如说得彻底一些。 常情况下,顺向排病的路径一般是这样的。 1.脏——腑,也就是遵循从脏到腑的顺序,这样的排病路径一般是两个互为表里的脏腑之间的顺向排病。比如肾病通过膀胱排出,肾结石从尿路排出;肺病通过大肠排出;心脏的疾病通过小肠排出。 2.脏—经络,脏上的疾病通过相关经络排出,比如脾脏的疾病通过足太阴脾经排出;肝脏的疾病通过足厥阴肝经排出,而这些经络上的腧穴位,就是排病口。 3.腑经络,与第二种类型相似,都是靠相关穴位排出疾病。 这就是顺向排病,如果出现这样的排病表现,医生采取顺治,是帮助人体顺畅排出致病因素的方法。 还有一些是逆向排病的,需要逆治: 1.腑——脏或脏——脏,比如胃热往肺走,通过咳嗽来散胃中的燥热;比如心火、肝火往肺走,通过咳嗽散这些脏器的离经之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肝火犯肺、心火犯肺;比如脾湿往肺排,通过咳嗽咯痰排出脾中痰湿。可见,肺朝百脉,大家都把肺当作了排病通道。此时开提肺气,补足肺气,疏通排病通道,是治疗的入手,而不是盯着患病的脏腑治疗 2经一一脏,比如膀胱经的毒素,会循经往上往下排出,往上通过咳嗽咯痰排出;向下往肾脏泌尿系统排出。如果肾功能下降,膀胱经的毒素往下排出困难,毒素会往上走,通过肺脏排出。 这些都是逆向排病的典型,在治疗思路上要逆治,而不是顺治。 还有些排病路径是这样的。 1通过皮肤排出,比如太强的毒素,如果往肝肾排出会对肝肾造成损伤的,一般会通过皮肤排出来。还有,身体的湿腻之气,会通过头油、分泌渗出液等方式排出,这是身体排出湿浊之气的正路。因此,有些洗发水一味强调控油就是粉饰太平的错误方法。 2通过孔窍排出,眼、耳、口、鼻等孔窍都可以成为排出致病因素的通道和路径。比如胃中的寒湿毒素通过耳道分泌物排出;比如肺部受寒膀胱经受寒,可以通过流清鼻涕的方式排出。 3通过散气味的方式排出,比如臭屁、脚臭、身体臭等,都是致病因素通过气态的方式排出来的表现,皮肤的毛孔、七窍、穴位等都是散臭味的通道,其中,肚脐是穴位中散气味最明显的通道。 4此外,妥协和代偿也是排病的一种手段,是身体与致病因素抗争无力的情况下,而不得不采取的自保方式,我们接下来还会详细论述。 排病没有量化标准,这是肯定的。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人体,而不是一个量产的机器。 这个很好理解,有的人在母体里先天得到的气血能量就要多一些,有的人则要少一些;有些人的生活、饮食习惯好一些,有些人则要差一些,因此他们的体质是完全不同的;有的人生活在北方,可能受寒严重一些,有的人生活在潮湿的南方,可能受湿严重一些;有的人性格开朗乐观,什么事都不滞留于胸中,身体运行的气机会顺畅一些,有的人欲求不满,忧虑太过,容易导致气血流转不畅,郁结而生病;有的人生病了相信“挨几天”就过去了,有的人一点小感冒就要输几天抗生素……这样列举下去似乎没有尽头。 因此,排病的路径、方式、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都不可能一样。 具体到某一个人,他的排病症状,哪种会典型,能不能知道呢? 医生只能知道这个人大概的情况,比如他可能寒湿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不好,膀胱经的代谢也不太好。医生可以得出治病的思路,先从哪儿下手,再理顺哪儿的问题,最终解决哪个问题。至于排病的典型症状会以呕吐为主,还是以咳嗽发热为主,或者以皮肤的表现为主,这些都是未知数,都可能出现,每一种症状都可能让患者感觉“痛并快乐着”,但很难预判哪种会来得最猛烈。 还是那句话,这是人体对自身整体大数据分析后做出的决定,而不是医药决定的。 排病的症状哪天会出现?也不能完全知道。一般来说,气血功能强的,排病反应会来得快一些,气血水平弱的,排病反应会来得慢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慈安堂认为,排病症状出现的时间,由以下三个方面决定: 1.气血水平的强弱,如前所述。 2问题的紧迫性。 3问题的难易程度。 还是老生常谈,治病如治国,一个国家,如果国力强盛,经济、文化民主、法制等各项建设领先,一方面外敌很难侵犯,另一方面,如有试探性的侵犯,也必然会反弹。一个人也是这样,如果气血旺盛,一方面外邪难以侵犯,另一方面,一旦入侵,身体也能快速作出反应,调集能量将它们排出去,因此,有的人几副药下去排病反应就会出现。蔡医生曾分享过一位痛风患者的案例,二十多付药下去,他的痛风症状就完全消失了,之后四年多都未复发过,这与他的气血水平有极大关系。 医生治病与治理国家一样,也分个轻重缓急,因此说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但这样的轻重缓急也必须是与能力对等的。气血能量强、身体运行有序的病人,小问题也急,需要马上处理掉;气血能量弱的病人,有时再急也没办法。并且,有些急的标也是病人急的,比如感冒,病人觉得流鼻涕打喷嚏很难受,希望马上止住,医生却不能“急病人所急”,要知道这是由本引发的标,只有将本治好了,这个“急”才能缓解。 问题的难易程度就更好理解了。比如癌症病人,要马上排出毒素,治愈疾病是不可能的,对此患者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疾病与治疗其实也是个因果关系,种的因太深,就不要指望有特效药吃一两次就药到病除。基本上,毒素是怎样一点点进入你身体的,还得怎样一点点排出来,医生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加快这个过程而已。 所以,当医生的不要以为可以左右病程,也不要以为可以左右排病;当病人的,不要以为找到了好医生,就是遇到了手到病除的神话。二者的配合不好,或者患者种的病因太深,神医也是无能为力的。 毒素从哪儿进去,就往哪儿出来,这是一厢情愿的理想。 也有对中医颇有认知的人,经常会跟慈安堂讨论排病的路径规律,是否会遵循经络的路径和传导规律,也就是毒素从哪条经络进去的,就从哪条经络排出来。 疾病侵袭的是一个人体,不是一台机器,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到哪个部位很难预判。会与体内的其他毒素发生哪些综合反应也很难预判。出来的时候,人体会让它“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吗?除非这是最佳的代谢渠道。 在蔡医生多年的排病治疗实践中,循经排病的情况只占很小一部分,循经排病只是一种单一状态,经络只是排病的渠道之一。 毒素会从哪些地方排出来,并不由它入侵的部位或经络决定,而是由人体做出最能接受的,伤害最小的选择。 比如,如果某条经络的代谢通道不顺畅,毒素就只能寻找其他的代谢路径排出;如果患者的肺脏功能较强,排出致病因素比较有把握,那身体就可能选择通过咳嗽排出;如果摄入的毒素太强,通过脏器排出可能损伤脏器,那人体就可能选择通过皮肤的通道代谢等。人体对自身的把握,远远超过仪器或医生的认知。 也许在某一次排病中,通过经络排病是主要通道,但大部分情况下都不是。比如人体因受寒严重,毒素堆积在肩背部的,开始接受排病治疗后,大部分毒素会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代谢出去,但也有一部分会通过咳嗽咳出去,也可能通过其他方式代谢出去。 因此,排病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有严格的规律可循,能够听医生调遣的。它的规律,完全由身体的综合因素决定,听身体的调遣。 人体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排病也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纠结于它的形式而忘了整体的判断和对大方向的把握,将得不偿失。 从足太阳膀胱经这条人体“下水道”的代谢来感知排病。 这里插播一个知识,贯穿我们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上有很多俞穴,如肺俞、肝俞、肾俞、脾俞、胃俞……它们都对应着一个相应的脏腑。而足太阳膀胱经,听名字也可以知道,是连着膀胱的,通过肾和膀胱将毒素排出的经络,并向下、向足部代谢。也就是说,这些穴位对应的脏腑的毒素,都可以通过这条经络,从膀胱、足部代谢出去。 可以把足太阳膀胱经比喻为人体的“下水道”,而这些俞穴就是一个个的排污口,脏腑的毒素大多会通过这些排污口,汇入下水道排出。 当人体的毒素太多,这条经络不堪重负发生堵塞的时候,这些俞穴也会堵塞,不断涌出的毒素堆积在这些排污口周围,日积月累就会成为垃圾堆。很多有胃病的患者,背部胃的反射区,也就是胃俞的位置会高出块,且此处的脊椎容易变形。我们以为背部突出的一块是脊椎变形所致,其实恰恰相反,是垃圾堆积太多,导致的脊椎变形。 此处垃圾堆积太多,产生痹阻,会导致气血无法进去濡养这个地方,造成血不养筋,筋没有得到濡养,拉伸能力就会降低,同时,拉伸的力量就会不均衡,这个地方的脊椎就没有力量来拉伸、支撑它,久而久之,导致脊椎变形。脊椎变形又阻碍了骨骼的气血供养,加上垃圾的压力,慢慢骨质发生改变,出现骨质增生、骨关节错位等病变就很正常了。简单说来就是垃圾毒素的堆积产生痹阻,导致骨质气血濡养不好,形成骨病。 我们治疗这样一个脊椎变形的病人,如果只想着这是个经络或骨骼问题的话,很容易走入单一疏通足太阳膀胱经,或矫正骨骼,甚至用各种技术消溶增生的骨骼这样的误区,而忽视了它真正的原因是胃部的问题。 用排病理论治疗起来的话,它的排病规律就很难捉摸了,胃排出寒湿毒素的通道有很多,可以向上排出,比如通过口疮、耳朵流出黄色的液体;也可以向下排出,比如通过大小便;可以通过皮肤排出,比如胃俞附近的皮肤出疹子;也可以通过肺部的咳嗽排出等。 医生只能根据这些排病的症状,来推断你胃部的问题,究竟是吃生冷太多伤了胃阳;还是喝酒太多,让胃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再或者是别的原因。这就是以症见病,而不能见症状治疗症状。要知道,这些只是疾病的出口,而不是疾病本身。 排病反应是排病的结果,而不是疾病本身。对症治疗,只治疗症状的思路是有问题的。 我们将各种疾病进行分类,根据症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看似科学合理,其实很容易让我们只盯着症状,而忽略了生病的这个人。 比如同为糖尿病,有的人可能是由于生活不规律,脾胃运化乏力,无法运化出人体所需的能量,人体不得不合成大量糖分满足自身需求,长期下去,这些糖分又造成代谢负担,最终酿成糖尿病;而有的人则可能因为供养胰脏的气血不足,脏器功能减弱,人体采取妥协措施,暂时减少或停止胰岛素为主的复合酶分泌,让胰脏处于低代谢状态,以便调整蓄积能量。 面对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病因,如果我们只有一种治疗手段,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众多慢性病才被现代医学列为不可治愈的疾病。 哪怕是同一类疾病,在接受排病治疗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排病反应也肯定不同。我们只能把握一个大的治疗方向,比如脾胃功能不足的先提升脾胃的运化能力,体内垃圾太多的先补足能量清理垃圾,让身体自己动起来,一环接一环地去解决内部的问题。 这样,再去纠结排病都有些什么规律、标准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哪怕是相同的排病反应,比如咳嗽,产生这个反应的原因也千差万别,可能是肺部排出痰湿异物,可能是为了救大肠、救心脏,也可能为了救肾脏。(关于咳嗽的原因,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会详细讲述) 我们一定要把握一个大的治疗方向,才不至于秉烛夜行,只能看见脚尖的一小块地方 如何区分排病反应和服药的不良反应? 在排病理论的临床应用中,很多患者初期会把排病反应误认为是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必要进行区分:排病反应是机体的良性调整反应,无论反应如何强烈,大多数时候感觉还是很舒服的,比如排病反应的腹泻之后,患者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良好。而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多或少都会对机体造成伤害甚至引起死亡,所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患者的精神或身体会产生诸多不适,比如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腹泻,在泄后患者会出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其次,排病反应通常在机体排出邪气以后会停止,即使在服药期间也是如此,而药物不良反应只要药物不中断,情况就会一直持续。 中医临床上,鉴于排病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有时难以区分,我们要注意:首先,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了反应,要密切观察监测,如果确认是排病反应的话,不能中断用药,应当因势利导,协助机体排出病邪;如果是药物不良反应,需要停药,并对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治疗。其次,有的患者由于体内气血虚弱,在治疗期间出现的排病反应无法耐受,可以采用一些中西医结合的对症支持治疗方法让患者顺利渡过排病反应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wpi.com/jbal/699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