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一刻靶向联合免疫辅助治疗转移性恶

时间:2020/1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中科白癜风让新年不白过 http://pf.39.net/bdfyy/bdfzd/171020/5777855.html

黑色素瘤是我国的罕见肿瘤之一,缺乏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支撑医疗决策。例如,BRAFV型突变型皮肤黑色素瘤是否能照搬西方黑色素瘤治疗经验?下面介绍一例IV期黑色素瘤病例,维莫非尼治疗稳定病情2年余的临床经验,以期为大家提供临床实践参考。

文习之博士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主治医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秘书,广东省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秘书。

基本情况

临床诊断:患者女性,52岁,年4月5日行左侧腋窝包块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转移性黑色素瘤。年4月19日行左腹壁肿物和腰背部肿物切除术以及左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病理示左腹壁及腰背部肿物为恶性黑色素瘤,左腋窝淋巴结1/31(+)。PD-L1(30%+),CD3(T淋巴细胞+),BRAFVE/VK突变(+)。胸腹部CT发现:双肺多发转移瘤(图1)。年曾行背部黑痣激光冷冻治疗。临床诊断:转移性黑色素瘤,背部皮肤来源可行性大,NCSD,TxN2bM1b,Ⅳ期,BRAFvE/K(+)。

图1年4月CT(基线):双肺多发转移瘤

第一阶段:

初始治疗:年5月患者开始口服维莫非尼mg,一日二次。因“皮疹、关节疼痛”减量至mg一日二次。年6月复查CT提示肺内病灶明显缩小,疗效判定“PR”。年9月复查CT示肺部病灶稳定。从年10月19日、11月10日加用帕博利珠单抗mg治疗2程。

第二阶段:

肝功能损害:年11月29日患者因“乏力1周”再次入院,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厌油。查体示巩膜重度黄染。ALTu/L,ASTu/L,LDHu/L,TBIL.8umol/L,DBIL.6umol/L,IBIL62.2umol/L。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指标均为阴性。

上腹部MRI: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叶比例适中,边缘光整。肝实质内未见异常信号。肝内外胆道无扩张,胆囊不大,内无结石。肝穿刺术病理:(肝组织)肝细胞弥漫性水肿;肝组织汇管区扩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并不全分隔肝组织成结节状,汇管区周围较多淋巴细胞和少许嗜中性粒细胞浸润。送检肝组织符合慢性炎症。

临床诊断:排除病毒性肝炎、肝转移瘤和胆道梗阻,患者肝功能异常考虑为免疫治疗相关性肝炎G4。

暂停PD-1单抗及维莫非尼治疗,并予糖皮质激素及护肝积极对症治疗后肝功好转(图2、3)。之后患者维持维莫非尼mg一日二次单药治疗并定期复查。

图2转氨酶变化情况

图3胆红素变化情况

第三阶段:重新引入维莫非尼

年5月复查CT示肺部病灶较前稍大。年7月予帕博利珠单抗mg治疗,同时继续口服维莫非尼mg一日二次,年10月,患者自行停用维莫非尼。

年12月复查CT示双肺转移瘤增大,肝S4有1.2cm的低密度灶;年1月CT示双肺散在分布多发结节影,均较前增大,左锁骨下窝见多发增大淋巴结影,左侧腋窝见增大淋巴结、融合成团,大小约2.9cm×2.4cm(图4)。疗效评价病情进展。

图4年1月CT示患者病情进展

年1月患者在帕博利珠单抗mg治疗基础上重启维莫非尼治疗。年5月复查CT示双肺多发转移瘤,部分病灶较前略有缩小;左锁骨下窝及左侧腋窝增大淋巴结较前缩小(1.6*1.4cm)(图5)。

图5年5月CT示患者病灶较前缩小

病例总结

本例患者初诊时即为全身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转移部位包括淋巴结、皮下及双肺,考虑躯干部位皮肤来源,BRAFVE/VK突变阳性。患者一线接受维莫非尼治疗,疗效PR,在此基础上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在疗效最大化后撤退维莫非尼,试图转化为单纯免疫治疗。但患者在停用维莫非尼,单纯免疫治疗过程中出现了疾病进展,提示转化治疗失败。重新引入维莫非尼治疗后疗效恢复,至今仍保持应答状态,PFS已超过2年。本例患者在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期间曾出现4度治疗相关性肝损伤,经暂停抗肿瘤治疗及积极对症处理后肝功能恢复,随后逐一重启了靶向及免疫治疗,耐受良好。

专家点评

张晓实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医院黑色素瘤单病种首席专家,CSCO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医院协会肿瘤防治分会副主任委员和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防治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1.BRAFV型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

至今缺乏前瞻性研究评估晚期BRAFV型皮肤黑色素瘤的初始治疗应该选择BRAF抑制剂还是PD-1抗体。Hamid等从头分析KN-、KN-和KN-研究,观察到在西方人群中PD-1抗体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与野生型患者相比,BRAF突变型患者的ORR、PFS和OS无差异。但是,既往接受过靶向治疗患者的ORR、PFS和OS明显降低,是否提示BRAF突变型患者应该首选PD-1抗体治疗?

但在中国注册临床试验KN-研究中,帕博利珠单抗有效率15%,显著低于西方人群(ORR34.3%)。相反,在维莫非尼单药和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的中国注册临床研究中,中国患者的ORR和PFS与西方人相仿。因此,对于中国人BRAF突变型黑色素瘤而言,谨慎移植西方人经验。本例从一线治疗引入BRAF抑制剂维莫非尼,预计有效时间超过2年,印证了BRAFV突变型中国黑色素瘤一线治疗选择BRAF抑制剂是恰当的。

2.BRAF突变型黑色素瘤患者的转化治疗

尽管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NCCN指南推荐:当BRAF抑制剂疗效最大化时应该考虑转化为免疫治疗。本例在治疗过程中,维莫非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在稳定肿瘤的基础上,曾经停用维莫非尼3个月(年10月到12月),随后肿瘤进展,重新引入维莫非尼后肿瘤稳定。复习病理资料,患者肿瘤组织PDL1(+),CD3(+),属于PD-1抗体优势人群,但PD-1抗体单药治疗依旧失败,提示在中国患者谨慎进行转化治疗。

周启明教授

华中医院

主任医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肿瘤消融治疗分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常委,医院协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委(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委,深圳市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深圳市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wpi.com/jbal/79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