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胆囊里的小石头可不是一下蹦出来的。别小看它,医生说了,石头越小越机动灵活!威力越大!能引起胆管梗阻、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严重的甚至发生胆囊穿孔,危及生命。近年来,胆结石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胆结石的发病率可达7%-10%!且出现了年轻化趋势,这与大家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脱不了干系。 胆结石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要形成胆结石,最主要原因不过这几个: 胆汁内各成分比例失调,比如胆固醇含量高,结晶析出 胆囊排空不规律,储存过多胆汁,发生沉积 至于胆结石的具体成因非常复杂,至今没有定论。 胆结石明显“偏爱”这些人 年纪大的人年纪越大的人,胆囊结石发病率越高,发病的高峰年龄在40~50岁,≥60岁的人发病率可以达到20%。 女性研究显示,胆结石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2。女性更容易患胆结石,因为雌激素会使胆汁中胆汁酸的含量减少,降低胆汁溶解胆固醇的能力,于是胆汁中部分胆固醇就会析出结晶,形成胆固醇结石。 肥胖的人体重超标15%以上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 所以综合前三条看来,40岁以上的体胖女性,是胆结石高发人群。 长期不吃早餐的人人睡一晚上,胆囊早已充盈,如果不吃早饭及时排出胆汁,就容易产生沉积,加速结石的形成。 但是这里的重点,并不是早饭,而是长时间没有进食,所以长期不吃午饭或者不吃晚饭,也会增加胆结石的风险。 爱吃甜食(高碳水饮食)的人有些人想着,每天规律吃早餐总没有问题了吧?但是如果你早饭吃的是两个大包子配一碗白粥,或者烧饼油条配一碗粥,或者饼干蛋糕配果汁等等,这样的早餐依然很危险。 因为胆结石的发病与膳食中的淀粉和添加糖的摄入量呈正相关。进食低纤维、高热量食物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明显增高。 快速减肥者,极端素食的人那我不吃这么油腻的,光吃素食呢? 也不好。 研究发现:胆结石发病风险随BMI的增加而升高;当BMI高于一定水平时,素食主义者患胆结石的风险较非素食主义者的高。 极端低脂、低卡路里的饮食,会减少胆囊收缩,最终导致胆汁浓度过饱和,形成胆结石。 胆囊结石,是否都需要做手术? 绝大多数胆结石是体检时候发现的,或者因为得了其他病症,全面检查时发现的。但是,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建议手术切除胆囊: 1 胆囊壁明显增厚超过5mm; 2 结石充满胆囊; 3 合并胆囊息肉超过5mm; 4 合影胆总管结石; 5 合并胆囊腺肌症; 6 胆囊壁局部不规则增厚等。 如果一个患者反复发作上腹、或者右上腹的隐痛,进食后出现饱胀,确认与胆结石有关的,应考虑手术治疗。 事实上,结石小于1厘米、没有症状的患者,不用过分担心,只需要密切观察、定期检查就好,建议饮食上调整食用低脂、低热量的食物,饮食方式要规律。 对反复疼痛,结石直径超过2厘米,或合并胆囊萎缩及充满型胆结石的患者,可以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 还有人是泥沙型的胆结石,如果结石在胆囊里,那么就手术切除胆囊即可,如果在胆总管里,就要接受胆总管取石微创术。 如何预防胆囊结石? 虽然有些因素不能改变,如种族、遗传因素、性别、年龄等,但有些因素如肥胖、快速减肥、饮食、生活方式等可以通过适当调控,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胆囊结石的发生。 大家平常在饮食中要遵守“五个一”预防措施,即一控、一定、一动、一高、一低的原则。 1“一控”控制体重:肥胖患者体内胆固醇过高,胆汁中胆固醇也处于过饱和状态,易形成胆固醇性结晶。 另一方面,肥胖患者常采用节食法来减肥,这样会使体内不利于胆结石形成的因素减少,如胆盐、不饱和脂肪酸及胆囊收缩素的缺乏等,这都会加速胆结石的形成,因此,控制体重、合理减肥具有重要意义。 2“一定”定时进餐:推荐按时进餐,这样就能避免两餐间歇过长,一方面避免胆囊中长时间滞留胆汁出现胆汁淤积,另一方面能够减少胆汁酸肝肠循环的阻断时间。 3“一动”加强运动:有些人运动和体力劳动少,天长日久其胆囊肌的收缩力就会下降,导致胆汁排空力差,容易胆汁淤积形成结石。 4“一高”高纤维素饮食:一方面高纤维素饮食减少了胆固醇的摄入,另一方面纤维素可以限制肠道中的胆汁酸肝肠循环双重方面降低胆固醇,从而达到预防结石的目的。 5“一低”减少摄入饱和脂肪酸: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减少不但可以降低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还使胆汁成核活性降低。 希望通过以上「五个一」措施的实施能够帮助大家从根源上预防胆石症的发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wpi.com/jbal/91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