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临床上病人因为上腹部疼痛、不适或者术前、术后进行腹部B超检查时,发现有胆囊结石(胆囊内有强光团伴声影的声像图改变),过段时间再次复查B超发现胆囊是正常的,结石消失了。 仔细询问病史发现,这些病人第一次行腹部B超检查前使用了头孢曲松钠,而第二次进行腹部B超检查时头孢曲松钠停用至少三天。这就是药物引起的假性胆囊结石。除了头孢曲松钠,能引起药物性结石外,还有一些抗凝药、潘生丁、环孢菌素、避孕药等亦可引起。 药物性胆囊结石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对超声医师而言,其特殊性往往意味着重大的安全隐患,让人防不胜防。不止一次的听说过,某患者因超声发现胆囊结石而进行手术,结果开腹后发现胆囊内干干净净,胆总管也通畅无比,外科医师无法解释,于是患者及其家属大闹超声科,要求赔偿。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药物性结石 顾名思义,所谓药物性结石就是指由某些药物导致的位于胆囊内的结石,这些致结石性药物主要有以下5种: 1.雌激素:如避孕药。雌激素能直接影响肝胆功能,可使胆汁合成减少、胆固醇分泌增多,同时影响胆囊的收缩和排出胆汁的功能,从而可形成胆结石。 2.头孢曲松:应用头孢曲松后发生可逆性胆汁淤积症状,原因是进入到胆汁中的头孢曲松代谢物钙盐易沉淀在胆囊中,成为“结石核”,诱发胆石症。 3.非甾体类抗炎药:因其代谢物经过胆囊排泄,故可在胆管中形成结晶(即结石前体)。 4.潘生丁(双嘧达莫):该药绝大部分从胆汁排泄,长期服用潘生丁可形成不溶性物质,沉淀于胆囊胆汁中,促使胆石形成。 5.全胃肠外营养药(TPN):由于应用TPN者大多胃肠道功能差,胃肠道缺乏食物刺激,导致胆管收缩不良致使胆汁淤积,长期应用后可发生胆汁淤积和胆石症。 其实,我们平时所讲的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药物性结石更主要是指因使用头孢曲松所致的胆囊结石,其让人纠结的特点是可逆性。 胆囊内泥沙样结石 据研究发现,25%-45%患者服用头孢曲松后,发生胆汁瘀积症状,其瘀积物主要成分是头孢曲松钙盐所致的颗粒物质。停用该药物后,胆囊中的胆酸池又恢复平衡,重新溶解胆固醇结石,头孢曲松钙盐溶解以至结石消失。因而被称做可逆性结石,也有人将其称之为假结石症。 头孢曲松所致结石症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石发生快,溶解消失也快。最快出现是在给药后数天,最快消失是在停药后第11天。 2.结石一般直径较小或呈泥沙样,是否发生结石决定于药物本身的特性,且与剂量、疗程相关,结石的主要成分是头孢曲松钙,还有少量胆固醇和胆红素。 3.有些病例会胆结石、肾结石同时发生。 4.不仅小儿多发,成人也有发生。 5.患者常伴有胆囊炎或肾孟肾炎及其他症状,尤其是高胆红素血症,只有充分了解头孢曲松所致假性胆囊结石的特性,才能更好的理解其超声图像特征。 病例 1 30岁女性患者,脊髓手术后超声复查,前些天有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史(头孢曲松钠)。 超声提示:胆囊内可见范围约45x18mm强回声光团,伴声影,可移动。 近一周前超声提示,胆囊内未见明显异常。 两周后再次复查:胆囊内未见明显强回声光团。 病例 2 25岁男性患者,因颅内占位性病变住院,入院后行超声常规检查, 超声提示:胆囊内未见明显异常。 手术后超声复查,询问病史,患者自述术后有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史(头孢曲松钠)。 超声提示:胆囊内可见大小约38x12mm强回声团,伴声影,可移动。 近一周后复查,胆囊内任可见强回声团,强回声光团已慢慢变小,范围约27mm×10mm。 超人提醒 长期服用上述药物者,应在疗程中每隔半年做一次胆囊超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胆石症,及时调整用药和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wpi.com/jbal/91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