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80死于这六种研究竟发现运动

时间:2017/7/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癌症包括一百多种,这么多种癌症,可怎么防治呢?

  其实,中国人得癌症,在男性里,大约80%是死于五种癌症: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

  而女性,除了这五个癌症之外,增加了乳腺癌,这六个癌也接近占了引起女性死亡的癌症的80%。

  抓住这80%引起死亡的癌症,我们不就抓住了癌症的命脉了吗?万幸的是,到年,这六种主要癌症的早诊早治的方法就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共识,并经过了长时期的验证,而这些都是肿瘤研究者们用大量数据加以证明了的。

  既然这六种癌症是有方法的,那剩下的就看你去不去做了

1、肺癌

预防肺癌——怕“气”

  1、烟气:吸烟是导致肺癌的“头号杀手”。

  2、毒气:室内房屋装修中产生的游离甲醛、厨房油烟也会导致肺癌。

  3、废气: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含有很多致癌物质。

  4、闷气:爱生闷气的“癌症性格”也会影响肺癌的发生发展。

筛查方法:低剂量螺旋CT。

  这些人最该去查一查:

有20年烟龄;

20岁前开始吸烟;

每天吸烟20支以上;

生活在肺癌高发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可检索最新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查阅所在地区高发癌);

有肿瘤家族史;

有相关的职业致癌因素,如从事煤炭、铁矿、石油、化工等职业。

2、胃癌

预防胃癌——怕咸 

  在胃癌患者身上往往能找到共同点:吃饭没准点,饥一顿饱一顿;饮食偏咸,常年爱吃腌制食品;都曾感染过幽门螺杆菌。

  其中吃太多高盐分食品,由于含有高浓度的亚硝酸盐易诱发胃癌,并摄入食盐浓度过高还会使胃排空减慢,增加其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延长致癌物与胃黏膜的接触时间。

筛查方法:胃镜

  这些人最该去查一查:

有胃癌家族史或在胃癌高发区居住的人(辽宁、山东、甘肃、江苏、福建);

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黏膜肠化病史的病人即使病情没有变化,最好也定期检查;

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两年查一次胃镜。

3、结直肠癌

预防肠癌——怕肉多 

  长期进食红肉,即牛、猪、羊肉、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将大大增加大肠癌的风险。因为人体在消化这些食物时,产生的胆酸的代谢产物和胆固醇的代谢产物增多会对大肠黏膜上的腺瘤有强烈刺激。

  如果无肉不欢的饮食习惯不改变,经过5年~10年的刺激和发展,大肠黏膜上的腺瘤会发生癌变,最终形成大肠癌。

筛查方法:结直肠镜筛查,如果做一次检查发现没事,可以间隔5~10年再做第二次。

  这些人最该去查一查:

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

曾经检查出大肠上长有息肉的人群;

炎性肠病及大便带血或潜血阳性者。

  注意:常规体检别放弃粪便检验哦,大便的颜色、形态、细胞、潜血,对肿瘤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肝癌

预防肝癌——怕酒精 

  虽然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为病毒感染,但饮酒与肝癌发生关系密切,长期饮酒量为50g~70g的人群,肝癌的发病率会明显增加,且饮酒增加肝硬化的风险,与肝炎病毒具有协同作用,增加肝炎患者的肝癌发病几率。

筛查方法:肝脏超声以及抽血查甲胎蛋白AFP

  这些人该去查一查:

  有肝炎病史或肝硬化者,建议每六个月做一次肝脏检查。因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在40岁以上得肝癌的几率比正常人要高两百倍。

5、食管癌

预防食管癌——怕烫 

  食管是消化道的第一站,它柔嫩的黏膜很怕烫,只要食物的温度超过60℃,黏膜就会被烫伤、脱落,这时我们没有任何不舒服,但如被过热的食物反复刺激,食管上的黏膜损伤尚未修复又被烫伤就可能形成食管炎,食管黏膜不断自我修复,最终形成突变,在不断热刺激下慢慢发生癌变。

筛查方法:内镜。一般每5年查1次。

  筛查对象:

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河北、山西);

有肿瘤家族史或者有食管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

6、乳腺癌

预防乳腺癌——怕晚

  想避免乳腺癌等妇科疾病,记住一句话“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到了婚嫁年龄就结婚,到了生育年龄就准备做妈妈,长期单身和晚婚晚育会增加罹患乳腺癌的几率。

筛查方法:

40岁以前的女性:一年做一次乳腺超声

40岁以后的女性:乳腺超声+钼靶。

  这些人该去查一查:

  家里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尤其是直系亲属(母亲或姐妹)中有一人患过乳腺癌或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者

  上述防癌体检及间隔时间仅为一般推荐,具体可能因个人生活方式、病情发展等有所变动,请遵医嘱。

  50岁以上的人最好对主要癌症都查一下;对于健康人群,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常规体检后再加一次防癌体检。

再来说说,

我们为什么要运动。

因为运动不仅预防疾病,

还真能直接击杀癌细胞!

《Nature》在最近几天报道了这项发表在《Cell》上的成果,这项研究由丹麦、瑞典、德国、美国的团队共同参与。

在随机对照实验中,这群实验者分别设计了肝癌、黑色素瘤、肺癌的不同研究模型。

在对黑色素瘤的研究中,他们让小鼠提前运动四周,然后进行皮下植入癌细胞,在此之后,继续让小鼠运动两周。结果,在仓鼠球里坚持锻炼的小鼠与对照组中不运动的小鼠相比,皮肤癌的发病率降低了61%。而在肿瘤体积方面,与不运动的对照组相比,成年雌性小鼠下降67%,老年雌性小鼠下降53%。在黑色素瘤的肺转移方面,运动也依然有惊人的效果。如图2。

图2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左边是不运动的对照组的肺,右边是坚持在仓鼠球中跑步的小鼠的肺,对照组小鼠肺部肿瘤无论是体积还是数量都远大于右侧坚持运动的小鼠的肺。

在给四周龄雄性小鼠注射了二乙基亚硝胺(预计在10个月内发生肝癌)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坚持运动的小鼠肝癌发生率仅有31%,而对照组的发生率高达75%。并且,坚持跑步的小鼠其肝肿瘤大小也明显小于不运动的对照组。

在肺癌的模型中,坚持运动的小鼠,与不运动的对照组相比,其肺肿瘤体积缩小了58%,肿瘤重量减轻了56%。

对于黑色素瘤,研究者们又进行了另一项实验,在能够自发发展出黑色素瘤的转基因小鼠中,他们观察到,运动能够延缓恶性病灶的生成。

小鼠的跑步量大致为4.1km-6.8km/天。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

如此明显的直接针对肿瘤的效果,让人忍不住对原理好奇了。

首先研究者发现,运动让肿瘤缩小这一现象与体内免疫相关路径的诱导发生有关。根据检测,运动小鼠的免疫系统活跃度远比不运动的对照组要高。

接着,他们又注意到免疫系统和肿瘤缩小之间有一个关键点——NK细胞出现在肿瘤中的频率。虽然在不同癌症模型和不同种类的小鼠中,体育锻炼引起的免疫细胞活跃各有不同,但是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对比,研究人员发现,不管其他细胞和免疫因子的调节如何不同,NK细胞的反应在各种模型中始终如一——它们出现在肿瘤中的频率与不运动的小鼠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如图3和图4。

图3肿瘤组织染色切片,左图为不运动的对照组,右图为运动组,红色染色细胞为NK细胞。在对照组中,NK细胞出现频率过低,几乎不可见。在运动组中,NK细胞明显增多。

图4来自不同实验模型的数据。黑色柱状为不运动的对照组,灰色柱状为坚持锻炼的实验组。在不同的模型中,运动组的NK细胞存在比例都比不运动的对照组更高。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说,那么是不是运动本身就会让NK细胞的出现频率增高啊?也对,也不对。

没错,研究人员观察到,在没有任何肿瘤的小鼠身上,如果它也和实验组一样坚持运动,那么在骨髓、脾脏、外周血中,NK细胞的出现频率会增高。

可是,在已经发生肿瘤的小鼠身上,坚持运动并不能让NK细胞在这些部位有任何的出现频率的提升,反而是在肿瘤中,它的出现频率提升了。有没有感觉有点神奇?

通过分析,研究人员认为,NK细胞在肿瘤中的聚集,是通过β肾上腺素信号通路达成的。而他们推测,运动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了促成这整个通路顺畅的大环境,即运动能让NK细胞更快更高效的进入肿瘤内部对肿瘤细胞进行扑杀。

不难看出,对抗实验中的这多项肿瘤,运动有极强的杀伤力。而在以往的研究中,针对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的临床试验也发现,运动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当然,运动必须适度,到底怎样的量比较适合肿瘤患者,还是需要主管医生来考虑的。

至于健康群众,看看上面运动的防癌数据——即使被植入或注射了高风险致癌物依然可以通过运动避免恶性肿瘤发生,大家还是动!起!来!呀!









































鐧界櫆椋庤兘娌讳簡鍚?
鍗曞悆涓嵂鐧界櫆椋庤兘娌绘剤鍚?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wpi.com/jbbj/11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