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胆囊腺肌症又称胆囊腺肌瘤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以慢性增生为主,兼有退行性改变,女性最为常见。目前多认为与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有关,也有人认为与胆囊动力学障碍,胆囊内压力增高使黏膜深入黏膜下层和肌层而形成罗-阿(Rokitansky-Aschoff)窦有关。胆囊收缩功能一般不受影响,脂肪餐后胆囊收缩功能良好。 病理 胆囊腺肌症病理上为胆囊黏膜上皮增生,并向肌层深入形成罗-阿氏窦,窦内可以沉积胆固醇结晶或形成结石,刺激周围黏膜上皮及平滑肌层增生。黏膜增生肥厚,平滑肌层增厚,罗-阿窦数目增多,扩大成囊状,深入肌层深部,窦与胆囊腔之间有管道相通,形成假性憩室是胆囊腺肌症的主要表现。肌层明显增生,胆囊壁显著增厚,囊腔变窄。假性憩室内充满胆汁,可形成结石。胆囊腺肌症分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基底型)三型。 临床表现 胆囊腺肌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多与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临床表现相似,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右上腹疼痛、右肩部放射性疼痛等,少数患者可有黄疸及Murphy征阳性体征。 声像图表现 弥漫型胆囊腺肌症可见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内壁凹凸不平,胆囊腔狭窄,胆囊颈部狭窄较明显,增厚的壁内可见细小囊状无回声,部分可伴有细小强回声伴彗星尾征或斑块状强回声伴声影。 阶段型胆囊腺肌症可见阶段性增厚的胆囊壁向胆囊腔内凸出,常引起胆囊环形狭窄,声像图上可见胆囊腔变窄,呈“葫芦状”改变。 局限型胆囊腺肌症可见胆囊壁局部明显增厚,常为单发,多位于胆囊底部,易被误认为肿瘤。局部增厚的胆囊壁可向外、向内生长,也可内外生长。变现为胆囊壁局限性中低回声结节。 治疗 非手术治疗:调节饮食及消炎利胆等。 手术治疗:症状较重或伴有结石者,可行胆囊切除。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wpi.com/jbbj/128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