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索尼旗舰电视说起被动驱动到主动驱动,M

时间:2024/8/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MiniLED电视看来将逐渐成为更多厂商在高端以及旗舰电视上的选择,目前国内一众厂商,包括TCL和海信,旗舰电视都选择了MiniLED方案,甚至连索尼在旗舰电视上在年都会放弃OLED方案,从而选择MiniLED。这里我们当然不会再去谈大家为什么都选择MiniLED方案,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了。不过在索尼公布的MiniLED电视技术中,我们多少看到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其中索尼自称新研发的驱动可能是很大一个亮点。

索尼的MiniLED电视尽管还没有正式发布,但大概率这个新的产品会被命名为XR90或者说9系列,我们现在知道的东西其实不多,不过相比X95EL肯定会有更高的亮度以及更多的背光分区,同时还有22bitMiniLED驱动,尽管面板依然还是10bit。但我们听到另一种说法,索尼这次在驱动上采用了新型自研发的主动式驱动,尽管索尼没有公开透露太多资料,但一个和索尼过去MiniLED电视不同的驱动方案,或许是能进一步改善索尼电视画质的良方。

我们已经说了太多的MiniLED背光分区这些东西,但是我们说得比较少的是,在MicroLED以及MiniLED技术上,驱动背光的方案不同的模式。而在不同驱动模式下,实际上能给MiniLED电视带来很大的不同。所以这次我们也想简单谈谈MiniLED的背光驱动方式,至少可以了解一下MiniLED产品发展的过程中,在驱动方案上的进化。

从方案上来说,MiniLED的背光驱动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被动式驱动,我们也叫PM模式;另一种当然是主动式驱动了,我们也叫AM模式。其实从名称我们大概就能知道,AM主动式驱动肯定要比PM被动式驱动要厉害,当然AM的成本肯定也比PM要高。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PM模式已经逐渐被AM模式所淘汰,根据几个电视厂商给我们的反馈,目前国内MiniLED电视这部分从年开始,已经逐渐普及AM驱动模式,比如TCL在年的MiniLED电视,就会全部使用AM驱动模式。

早期PM模式其实就是打开或者关闭背光,主要用在普通PCB板上,以阴、阳极矩阵构成矩阵状,以扫描方式实现对背光的单区调控。每个像素都是在短脉冲模式下,为瞬间高亮度发光。但现阶段MiniLED电视追求更精细的控光,更高的背光分区以及更高的刷新率,所以PM驱动模式已经难以为继,AM驱动模式成为主流也是大势所趋。

先说说最基本的,PM模式主要基于PCB板,采用驱动芯片实现对背光的单区调控,通常PM模式是一个驱动轮流驱动所有分区,无法实现不同分区不同LED灯珠在工作时的不同状态调整。而AM模式最早主要被认为适合用在玻璃板,采用TFT驱动控制实现对背光的单区调控。每个灯珠皆可以连续且独立的驱动发光。

当然倒不是说两种模式就一定要采用固定的基板,只是从物理架构而言,大家认为玻璃基板更适合AM主动式驱动。在LED数量持续上升之际,对基板平整度、制程精度的要求也会提升,玻璃基板在平整度、线宽线距、耐热度方面均有不小的优势,且在分区数调整上也更具弹性;所以分区数量越高、封装越复杂、线路更庞大的时候,如果AM模式用玻璃基的话,优势为更突出一些,当然现在AM驱动方案并不只限于玻璃基。

PM被动式驱动虽然技术成熟,成本也很低,而且驱动方式结构简单之后,但在MiniLED电视上的确有很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连线很复杂,分区数量少一些还好,分区数量一多了,被动式驱动方案的连线就乱七八糟了,这样也不太利于产品做薄;另外还有一些问题比如像素容易串扰、有频闪、亮度均匀性较差、驱动效率低散热压力大以及不适合用来做高分辨率和大尺寸产品等等。

而AM主动式驱动呢?优势相对PM被动式驱动要大很多,首先布线要比PM模式简单得多,毕竟每个分区都能做单独的驱动电路,另外即使采用相同的面板和分区数量,使用主动驱动,电视的亮度均匀性和对比度都要强于PM模式,此外效率高散热好,无频闪、适合高分辨率大尺寸产品也是明显的优势。

AM方案显然更适合高分区和高刷新率,比如超过背光分区的MiniLED产品。AM可以一颗驱动IC精确驱动多个背光分区,也可以一个驱动IC控制一个背光分区。而对PM而言,过去更多背光分区需要更多的驱动IC,也需要更大的驱动板,成本提升明显,而虽然后来也有一个驱动IC控制几百个分区的方案,但是以PM的模式来看,一个驱动轮流驱动多个区域,控光精准度也好、背光延迟也好,实际上都会是个很麻烦的问题,在MiniLED越来越高端,背光规格越来越强悍,并且走向普及的当下,PM驱动模式被淘汰是必然的情况。

当然说这么多,那么如果一款MiniLED电视使用了AM主动式驱动模式,它到底能直观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呢?一个是我们之前说过了,就是亮度均匀性和对比度的提升;另一个更直观的是会对控光带来更大的精准度,毕竟每个区的灯珠亮度可以更细微的控制了,这样有更多亮度级别,在表现图像的时候,这会给视觉带来极大的提升。

另外AM主动式驱动没有频闪问题,这点是PM模式所无法做到的,而且在OD距离(光学距离),这意味着在解决光晕问题上,AM模式硬件上比PM优势天生就有优势,再加上控光精度的提升和算法的强化,有望进一步优化MiniLED电视的光晕现象(当然其他部分发挥不好,低OD距离也可能会让光晕更加晃眼……)。另外在AM模式,那么MiniLED电视有希望做得更薄,在设计上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AM驱动模式目前之所以成为主流,其实也和厂商在研发上的进步密不可分。现在MiniLED电视即使采用AM驱动模式,但除了玻璃基之外,也会采用其他的方案。记得我们以前在聊MiniLED显示器的时候说过,玻璃基的成本通常高于PCB,但不代表PCB的表现一定会比玻璃基差。MiniLED相关的厂商想了很多方案,目前采用COB以及COG的都有,PCB、玻璃基以及铝基板我们也都曾见过。

比较早的像TCL,在年的75英寸8K星耀电视上,就使用玻璃基的AM主动式驱动;海信比较出名的U8系列MiniLED电视,在年也使用华源的AM驱动方案。所以目前MiniLED电视部分基本全线过渡到AM驱动模式上,只是不同厂商有可能采用不同的基板方案。至于显示器部分,现在多数也使用了AM主动驱动模式,比如HKC的廉价MiniLED显示器,经常会使用华源的方案,一区四灯,一驱四区;创维的高端MiniLED显示器,则采用了京东方的COG方案,使用了玻璃基AM主动驱动模式。

所以我们现在特别好奇索尼到底能在MiniLED电视的AM主动式驱动上玩出什么花,到底又有哪些创新,能在控光和物理性能上达到更高的水准。这想必也是其他厂商的疑惑,估计很多人不管是业内还是消费者,都在等待着索尼的发布会,看看索尼的MiniLED电视到底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或者说能给整个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wpi.com/jbbj/137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