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流口水不算是问题。你知道吗?流口水,尤其是成年人睡觉流口水,或许正是某些疾病发出的信号。 文章导读睡觉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之一,然而一旦睡着了,有的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流口水。那么流口水是怎么回事呢?大多数跟一些身体疾病有关系,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快来看看下面的解析吧! 一般来说,成年人睡觉流口水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口腔炎症 口腔炎症会促进唾液分泌,引起疼痛,导致流口水。一般情况下,经过治疗炎症消除后,流口水的现象会自行消失。睡觉时流口水,有咸味,枕巾呈淡黄色,非常可能是由于口腔卫生不良,积存食物残渣,地久天长牙石较多,造成牙龈发炎,乃至牙龈少量出血。因此睡觉时流出口水有咸味,呈淡黄色。因为口腔里的温度和湿度最适合细菌的繁殖,所以牙缝和牙面上的食物残渣或糖类物质的积存,容易引起细菌在口腔里繁殖,容易发生龋齿、牙周病,炎症会增进唾液分泌。如口腔被细菌感染,疼痛明显,容易流口水,需要局部用药增进溃疡愈合,流口水的情形会自动消失。 前牙畸形 牙齿畸形会造成睡觉时流口水。特别是凸面型牙齿畸形的病人,前牙向前凸出较明显,常出现开唇露齿,睡觉时唇部非常难完全覆盖前牙面,常出现开唇露齿,上下唇常自然分开,就容易流口水。此类病人最好尽快矫正牙齿。 面神经炎 面部受凉、吹风或感冒之后,可能会出现睡觉流口水的情况。这类患者往往还同时伴有眼睛闭合不严、口角歪斜等症状,应当及早治疗。 神经障碍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所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就是日常生活中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的例子。所以神经调节发生障碍,也可产生睡觉时流口水的情况。一些神经官能症或其他可能造成植物神经紊乱的浑身疾病病人,睡觉时可能出现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的情况,可使大脑发出错误信号,造成唾液分泌增加。 用脑过度 当人用脑过度、极度疲劳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后,会引起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觉时可能出现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的情况,使大脑发出错误信号,从而引起睡觉流口水。在这种情况下,要多休息,合理调整身心状态,以避免因免疫力下降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中风先兆 如果突然出现睡着后流口水,且晨起后自己对着镜子笑会发现口角歪斜,或有头痛等症状,意味着中风的可能性比较大。患者在此种情况下切不可掉以轻心,医院进行相关检查,防患于未然。 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会导致大脑和肌肉缺血、缺氧,从而造成面部肌肉松弛,加上老年人吞咽能力减弱,从而导致睡觉流口水。如果老年人睡觉时流口水,尽管没有口角歪斜、眼睛闭合不严等症状,医院接受检查。 睡姿错误 像趴在桌子上睡、侧卧位睡觉,腮部由于睡姿不正确受到压迫,嘴唇不能合拢时都容易引起流口水。 药物因素 像服用某些抗癫痫类药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流口水,选择药物时需要注意。 脾胃虚弱 脾有运化营养物质及水分的作用,脾功能失常,就有可能导致睡觉流口水,并可能会出现营养障碍,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一般是可以认为成年人流口水是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这种情况常见于脾胃运动功能减弱、水湿停留、脾胃湿热或胃里存食下降、胃热上蒸,即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小儿脾胃病之流口水,小心哦. 小儿流涎也就是流口水,中医称“滞颐”又名流涎不收,是指由脾脏虚冷,或脾胃热,津液不收所致,以小儿经常不自觉地口中溢出涎液为主要表现的不固类疾病。其名出自《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滞颐候》:“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 一般来讲,1岁以内的婴幼儿因口腔容积小,唾液分泌量大,加之出牙对牙龈的刺激,大多都会流口水。随着生长发育,大约在1岁左右流口水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如果到了3岁以后宝贝还在流口水,面部表情呆滞等,就可能是异常现象,如脑瘫、先天性痴呆等。 小儿流涎的原因 1母乳喂养时间过长,有些母亲错误地认为母乳喂养的时间越长越好,将母乳喂养延长至1岁以后,甚至在断奶以后再添加辅食。这种做法不利于小儿脾胃的正常发育,中医认为,涎为脾之液,脾胃虚弱,失于调摄,故而流涎,且常伴有消化不良。 2腮腺机械性损伤,有些孩子的父母和亲友出于喜爱,经常捏压孩子的面颊部,这种做法容易造成腮腺的机械性损伤,导致唾液的分泌量大大超过正常小儿,从而出现流涎。 3口腔炎症,很多口腔炎症如卡他性口炎、细菌感染性口炎、疱疹病毒引起的口炎等,均可刺激唾液腺分泌旺盛而导致流涎,此时流出的唾液多为黄色或血色,气味臭秽,常伴发热、烦躁不安、拒食等症状。 4另外咽喉中的腺样体肥大,或严重的过敏性鼻炎或小儿口疮、口糜、燕口疮,常须张口呼吸,吞咽口水的动作较少,口水外溢的情形较常发生,便应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治疗。 小儿流涎的调理 1小儿流涎推拿调理 (1)患儿仰卧,家长以掌心在腹部作顺时针方向按摩5分钟。 (2)患儿仰卧,家长以两手大拇指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20-50次。 (3)清补脾经各次,揉板门次。 (4)患儿俯卧,家长以中指指腹按揉脾俞、胃俞各1分钟。 (5)按揉足三里、三阴交穴各1分钟。 2小儿流涎饮食调理 益智粥 (益智仁、白茯苓烘干研成粉末,每次粳米粥将成之时中加入3克,即食) 白术糖 (白术晒干研成粉末,和白糖调匀,再加水调成糊状,隔水蒸熟食用) 姜糖神曲茶 (生姜两块、神曲半块,白糖适量,加水煮沸饮用) 3小儿流涎生活调理 (1)培养小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清洁口腔; (2)不宜用手捏挤患儿腮部,预防腮腺机械性损伤; (3)忌食辛、咸、酸、冷、硬等刺激及难于消化的食物; (4)无论是生理性流涎还是病理性流涎,均应该及时处理,保持口周、下颌、颈部等部位的干燥,可在颈部涂擦爽身粉,并要及时更换颌下垫物; (5)积极治疗引起流涎的原发病如面神经麻痹、脑炎后遗症等。 睡觉流口水,脾虚是主要原因!01脾胃虚弱是引起睡觉流口水的主要原因脾主肌肉,开窍于口。 脾若健康,嘴部肌肉也会丰盈而有活力。 成年人睡觉流口水与脾虚有关,即俗称的脾胃虚弱。 脾虚运化失常,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濡养,肌肉弹力不足,便容易松弛。 此睡着后,脾胃虚弱的人会自然张开嘴巴,形成口水外流。 而这种情况大多因为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即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02脾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湿内停 脾主升清,郁积化热 脾主统血,热生毒邪 03脾虚会怎样(1)脾虚会肥胖 脾虚导致运化能力下降,代谢困难,食物的能力过多的积存在体内出现肥胖。肥胖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增加心脏负担,人会因为肥胖引起的疾病早早衰亡。脾虚也导致肌肉松软不再紧致,腹部就会出现“游泳圈”,突然发现自己肚子上肉越来越多也是脾虚的一种表现。 (2)脾虚成为“黄脸婆” 脾虚不仅仅会导致肥胖,也会有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这些人往往因为脾虚导致食物无法运化,出现体弱乏力,精神不振,血虚,面色蜡黄或苍白。往往这一类人不能负重,抵抗力差,因其他疾病导致死亡。 (3)脾虚怕冷又怕热 中医的虚分为阳虚和阴虚,阳虚则怕冷,阴虚则怕热。脾虚会导致气阴双虚,出现冬季即使是生病也还是手脚发热,喜冷。而夏季很容易中暑,常年处于低血压状态,每天精神不足,浑浑噩噩。 (4)脾虚拉肚子、月经量多 拉肚子是脾虚最典型的的症状,主要由于脾阳虚,造成食物无法运化,湿气入侵,大便溏稀。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不统血,导致血液不安正常的血管运行,出现慢性出血,月经量过多和其他的一些脾虚症状. 脾虚中药调理就用:十一味参芪片。 脾胃虚不虚?掐掐这里就知道中医有“脾主身之肌肉”的讲法,記載在《黄帝內经·素问·痿论》中,認為一個人如果脾氣健运,身上的肌肉豐滿、紧致富有活力,而如果出現脾虚等問題,肌肉就会变得松软萎靡,人要么羸弱无力,要么湿重虚胖。所以,身上的肌肉强不强,也响应着脾的健康程度以及运化能力,脾行不行,捏捏自己的胳膊就可以知道一二了。 此外,还有一个测试脾有沒有健康的方法也很简易:站起来,用腳趾抓地,看看抓得牢不牢。平時如果坐公交车或地铁时,如果別人都站得稳穩當当,只有自己東倒西歪站不住,也提示这脾须要好好养一养了。脾胃功能比較强的人,在站立時腳趾的抓地力也会比較强。如果發現抓不住地,可以就从这里练起,不论站還是坐,双脚放平,紧贴地面,用腳趾抓地然后放松,抓、放、抓、放,偶尔间就练练,可以有效地刺激脾经。 提醒一下哦,中医認為五脏之中的脾所對应的是五行中的土,而尽管夏季属火,但以后的长夏是属土的,长夏就是夏和秋之间的那段天氣最湿熱的時間,湿和脾的關系最为密切,所以更应註意對脾的鍛煉和保養。另外,按摩太白穴也是一个补脾的妙法,具体方法见下文: 按摩太白穴——不用吃药也能补脾的妙法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按摩太白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两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 太白穴“太”,大也,始也;“白”,金色。 穴为金色所始;又太白为星座名,即金星;亦含土能生金之意。 取坐位,在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掌背交界线处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 太白是脾经的原穴,揉太白可调节血糖,治疗糖尿病,就拿调节血糖指数来说,它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血糖高的可以通过调节此穴让它下降,血糖低的可通过此穴使之上升。 健脾和胃,清热化湿。太白是改善脾胃功能的重要穴位,能够调理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虚。坚持按摩太白穴,还可改善呕吐、消化不良、胃痛、腹泻、腹胀、便秘、胸闷、腹痛等症状。此外,脾主肌肉,如果人突然运动或者搬提了过重的物品,就会导致脾气耗损过多,使得肌肉内部气亏,此时敲打或用力揉按太白穴,可以迅速消除肌肉酸痛等症状。 太白穴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很多脾虚的症状如夜里睡觉流口水,舌头两边有齿痕,吃完东西腹胀,消化不良,手脚冰凉,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尽管脾虚的症状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 松懈疲劳的作用,头脑进行了一定的劳累时,那么用这个办法可以使人神经得到松懈,减轻疲劳。 按摩法:稍微翻转脚背,四肢握住脚背,以拇指指腹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经常按摩此穴,对胃痛、食欲不佳、腹胀都颇具疗效。揉太白有个方法,就是用大拇指内侧多硌,这样健脾效果才好。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感胀痛为度,以有痛感为宜,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 1、脾好,命就好;脾虚,命就虚!你的脚上有一个穴位可养脾救命? /2、1双腿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你的肾、脾、气虚了 原来脾虚比肾虚更可怕,虚不虚看嘴就知道!4胆囊炎、胆结石,一味中药来调理,鸡内金能化结石养肝脾的金贵补品 5心、肝、脾、肺、肾、有多好,脸蛋就多漂亮 6入睡难,顺肝;容易醒,调脾;睡不沉,调肾 7脾/胃/肝如何影响男性健康? 失眠与多梦中医认为,十二经脉之血皆主于心,十二经脉之气皆感而应心,心失所养,则神不守舍。因此,对失眠的治疗应从补益心气着手。李老根据“心主神明”、“先睡心、后睡人”等中医古训,精炼成方后被传承人制成了良药“养心丸”。养心丸注重补心气,补而不腻,利而不破,解决心失所养,脑失濡养的问题,起到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睡眠问题的原因很多,从中医角度基本分为六种情况,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六种情况以及对应的调理方法。 1.老做噩梦,睡不踏实:营气不足 睡觉时整晚都似睡非睡,白天精神不振、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会出现心慌。在调节上以养血安神为主:多吃些补血的东西,如大枣、百麦安神饮(为取小麦、百合、莲子、大枣适量,一起炖服。连炖两次,取汁,随时都能喝)。 2.入睡困难:肝郁气滞型 有时胸胁会有胀痛感。在调节上主要以疏肝解郁为主:多吃小米、牛奶、牡蛎肉、龙眼肉等食物。心情不好或想要发火时,有意识地做几次深呼吸,以调整心情。 3.迷糊到天亮:营血蕴热型 醒得早,醒了又睡,还经常伴有咽干、口干、长痤疮、盗汗的症状。可以按摩内关、神门、后溪等穴位;平时多吃藕、槐花、绿豆、薏苡仁、冰糖柚等,用生地黄和冰糖泡水代茶饮也有很好的效果。 4.时睡时醒、睡不安稳:脾胃失和型 “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失调的人,吃下的晚饭不容易消化。治疗原则需以和胃健脾安神为主:首先必须控制饮食,晚餐七成饱,饭菜宜清淡,少吃豆类、粗粮等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及辣椒、大蒜、冷饮等刺激肠胃的食物。 5.整晚睡不着:心肝火旺型 多由恼怒烦闷而生,以更年期女性多见。表现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调节原则主要以清热泻火为主:可以服食酸枣仁粥(将酸枣仁50克捣碎后取汁,用粳米克加汁煮成粥)。 6.经常起夜:肾功能差、前列腺问题 夜尿多是肾阳虚的典型表现,也是肾功能异常的一项指标。建议从护肾着手,缓解夜尿多的问题:黑色食物能补肾,平时可以多吃一些黑米、黑豆、黑芝麻等;睡前用温水泡脚,如果泡脚水里加些干姜、肉桂或艾叶;如果有前列腺增生的情况,积极的对症治疗。 ◆◆总梦见生活琐事——调理脾胃◆◆如果总梦见白天发生的事,故事情节也没什么离奇,说明这些人没有处于深度睡眠,意识层面还在活动。道医讲“脾主意”,做这种梦的人,一个是消化功能不好,另外就是脾的吸收功能不好。 健康建议:应该提高消化和吸收功能,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等。 ◆◆总梦见离奇的梦——调理肝脏◆◆这种梦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梦到的事情连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这跟肝脏功能有关系。人睡着了应该是“肝藏血,血摄魂”,魂在里面好好休息。而这些人则是收不住血,而出现奇怪的梦。 健康建议: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方子,叫“酸枣仁汤”,大家可以自己制作。 做法:取酸枣仁三钱捣碎,用水煎服,最好是每晚睡前一小时服用。 ◆◆总做噩梦——调理肾脏◆◆梦见自己从高楼上摔下来,或者被人追杀,或者梦到一些血腥的场面,或者是被狗咬、被蛇咬,或者梦到自己掉到一个肮脏的地方。 这种情况是肾的问题,肾是人体主惊恐的,如果人的肾气或是肾精受到伤害的话,往往会做一些比较惊恐的梦。 健康建议:这些平常一闭眼就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的人可以去买一些茯苓饼吃,有助于缓解此类多梦。 ◆◆多梦——身体亚健康◆◆庄子说过:“真人无梦。”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讲,应该是一闭眼就是一觉,不会觉得那么累。所以当我们出现失眠或者多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自己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 了解更多医学、养生知识白癜风疾病治白癜风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