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大胆结石疑为何病

时间:2017/10/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作者:王晶荣苏丽萍归薇关涛刘小兰张宗黄云鹏

作者单位:山西医院血液科

来源:白血病·淋巴瘤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的逐渐深人,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发病机制、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有很大进展。继年JAK2VF基因突变被发现后,又有MPL、LNK、CBL、TET2、ASXL1、IDH、IKZF1、EZH2、DNMT3A、TP53、SF、SRSF2等突变正在研究中,但由于对实验室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要求比较高,限制了分子检测项目的推广应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分析MPN目前的临床诊断、治疗现状,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性,55岁,年7月无意中触及脾脏大,医院超声检查提示门脉高压症,脾大,胆结石。术前血象、生化系列检查均正常。年8月行脾切除术,术后伤口愈合差,术后脾脏病理示:正常结构消失,其中见混杂的各种造血细胞,巨核细胞比例明显偏高,免疫组织化学:CD3(部分+)、CD20(部分+)、CD30(个别+)、CD38(少许+)、CD68(散在+)、CD34-、CD-、MPO(部分+)、Ki-67(约20%+),临床诊断为脾脏髓外造血,血小板增多症。间断复查血象,因白细胞计数(WBC)及血小板计数(Plt)呈进行性升高而入住我院。

入院查体:巩膜无黄染,胸腹壁无静脉曲张,全身皮肤无瘀点、瘀斑,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呼吸音减弱,腹部可见长约17cm术后伤口,愈合差,有血性分泌物;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

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象:WBC35.57x/L,血红蛋白(Hb)73g/L,Pltx/L。生化系列:乳酸脱氢酶(LDH)U/L、L-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U/L、总蛋白(TP)56g/L、清蛋白(ALB)28.8g/L、β2-微球蛋白(β2MG)4.10ng/L。免疫球蛋白正常。EB病毒(DNA)、人巨细胞病毒(DNA)、风湿系列筛查均为阴性。

骨髓涂片示(图1):骨髓增生活跃,粒:红=4.23:1;粒系占0.,以中幼以下阶段为主;红系占0.15,以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淋巴细胞占0.19,其中幼淋占0.02;环片一周见到巨核细胞3个,血小板呈大堆分布,可见大血小板。外周血涂片示:血小板呈大堆分布。

骨髓免疫流式细胞术示:淋巴细胞占8.36%,其中CD5+CD19-T细胞占5.8%,CD19+CD5-B细胞占1.3%,表型均未见明显异常。髓细胞(P4)占26.53%,单核细胞(P5)占0.92%,有核红细胞(P6)占17.77%,表型均未见异常。P7占39.63%,表达CD36str、CD41、CD61。CD34+CD+细胞占1.3%,为髓系原始细胞,表型未见明显异常。

骨髓活组织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大致正常,粒红二系均以偏低成熟阶段细胞增生为主。可见到2个巨核细胞,网状纤维细胞较广泛分布。

融合基因筛查:CBFβ-MYH11、bcr-abl、AML1-ETO、PML-RARα、DEK-CAN、MLL-AF9、NPM-MLF1、PLZFSTAT5B-RARα、PM\FIPIL\PRKAR1A\NUMA-RARα均为阴性。染色体:46,XX[15]。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5pg/ml。JAK2VF基因突变阴性。

腹部超声示:肝脏大小、形态尚正常,肝右叶最大斜径约14.88cm,实质回声尚均匀,肝内管道显示尚清,CDFI检测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门静脉宽约1.48cm,门静脉主干及部分右支内可见低回声物填塞,主干内填塞物范围约6.05cm×0.82cm;门静脉左干部分填塞,范围约1.53cm×0.73cm,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内可见低回声区填塞,范围约1.85cmx1.19cm,以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可见彩色血流部分充盈缺损。肝左、中、右静脉内未见填塞物,管径未见明显增宽。脾脏切除术后,脾窝可见范围约5.72cm×4.83cm的低回声区。

胸腹部CT示: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左肺上叶舌段及左肺下叶肺不张;前纵隔可疑结节,约为1.5cm;扫描层内骨质结构弥漫性密度增高。除外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布加综合征,给予阿司匹林、轻基脲、胸腔积液引流、脾区积液引流、碱化水化尿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多次复查血象:WBC波动于(25?35)x/L,Plt波动于(?)x/L。建议近一步外查CARL、MPL基因,患者家属拒绝,自行出院。出院后未复查,持续口服羟基脲、阿司匹林治疗,近期电话随访一般状况好。

MPN是一类好发于老年人的髓系肿瘤,其特征性改变为一系或多系髓系细胞(粒系、红系、巨核系或肥大细胞系)的过度增殖,导致外周血增多,从而引起肝脾大;常并发出血、血栓及髓外造血;终末期可出现骨髓纤维化、无效造血或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其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被称为“经典MPN”,后三者又被称为“bcr-abl阴性的经典MPN”,其诊断对分子标志物的依赖性极强。

目前相关研究指出具有诊断意义的分子标志物包括JAK2VF突变,其在PV中的发生率为65%?98%,在ET和PMF中为50%?60%;JAK2Exon12及MPLExon10突变,为MPN分子标志物的扩充,JAK2Exon12突变仅见于JAK2VF阴性的PV患者,发生率为1%?5%;MPL突变,在PV中尚鲜见报道,在ET和PMF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10%;CALR突变,主要见于MPN,在ET和PMF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0%?30%。上述4种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使MPN的诊断率大大提高。

目前,虽然MPN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正逐渐深入,但仍有部分患者不能依靠相关分子生物学标志确诊,故MPN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仍需临床进一步研究总结。

==========欢迎您







































青少年白癜风
北京看白癜风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wpi.com/jbby/19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