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敏院士针灸治疗胆结石

时间:2021/5/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胆结石

胆结石

胆结石,包括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结石,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胆绞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为临床表现。

本病多由情志不遂致肝胆气滞;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湿热互结,熬津炼液,日久成石。

石学敏院士治疗本病首先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选穴,并在胆囊造影的辅助下逐穴筛选止痛及排石作用腧穴,并在治疗中注重针感达病变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胸膜炎及其后遗症所引起的胁痛,以及闪挫胁痛等亦可参照本法治疗。

针灸治疗

1.治则

疏肝解郁,通痹止痛。

2.处方

(1)毫针刺法

主穴:日月(右)、阳陵泉、太冲、丘墟、外关、肝俞(右)、胆俞(右)。

配穴:气机郁滞加天枢、中脘、脾俞、胃俞。瘀血阻络加期门、膈俞、支沟、大包、行间。湿热熏蒸加丰隆、内庭、曲池、支沟、期门。肝肾阴虚加肾俞、心俞、三阴交、太溪、复溜。

操作:先令患者俯卧位在右侧肝俞、胆俞各直刺1.5~2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不留针。复令患者仰卧位,取右日月,直刺2~2.5寸,施提插的泻法,令走窜感到达胁肋及内脏,然后将针提至肋骨与皮肉之间,留针15分钟。继刺阳陵泉、丘墟、外关,均取双侧,各直刺1~1.5寸,施捻转提插的泻法,令局部麻胀为度。太冲,直刺0.5寸,呼吸泻法。天枢,直刺1.5~2寸,捻转提插泻法。中脘,直刺1.5~2寸,捻转提插泻法。脾俞、胃俞,直刺1.5寸,捻转补法。膈俞,直刺1.5~2寸,提插泻法,令走窜感到达前胸,得气后不留针。复仰卧位,期门直刺1~1.5寸,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大包,斜刺1.5~2寸,捻转泻法。支沟,直刺1.5寸,捻转提插泻法。行间,直刺0.5寸,呼吸泻法。丰隆直刺1.5寸,捻转提插泻法。曲池,直刺1.5寸,捻转提插泻法。内庭,直刺0.5寸,呼吸泻法。俯卧位取心、肾二俞,直刺1.5寸,捻转补法。仰卧位取三阴交、太溪、复溜三穴,进针1~1.5寸,均施捻转补法。

(2)耳针疗法

取肝、胆、神门、交感。实证用强刺激,虚证用轻刺激。留针30分钟,或埋皮内针,或用王不留行籽按压,2~3日更换1次。

(3)穴位封闭疗法

取胆囊穴、太冲。用0.5%普鲁卡因溶液1ml,或硫酸阿托品0.2mg注入穴位,每日1次,适用胆绞痛者。

(4)皮内针疗法

取右侧胆囊点,配耳穴胆、肝。体穴用5分毫针,耳穴用麦粒状皮内针埋藏,时间1~2日。

应用要点

1.操作

注意捻转提插泻法、呼吸泻法的操作及针感要求。

2.鉴别

本病当需与胃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心肌梗死、肺栓塞、右侧肾绞痛等加以鉴别,以免贻误病机。

3.预后

对于泥沙型和小的胆囊结石一般预后良好,胆囊结石较大,直径接近于Oddi括约肌舒张直径时应行外科手术。针刺能够促进胆囊的收缩及舒张、松弛胆总管平滑肌,有较好的即刻缓解疼痛作用,针刺可明显加强胆汁排泄,促进欧狄氏括约肌扩张,促进胆石排出。尤对急性发作、病程短、无严重并发症者疗效佳。

以上内容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本文参考了《国医大师石学敏》(卞金玲,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购买途径

全国新华书店

医药专业书店

天猫,京东,当当等各大网站

长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wpi.com/jbby/96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