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清供花,穿越时间款款而来,她的绝美击

时间:2021/11/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置顶我

为你烧水,给你煮茶

清供·插花

关于清供之美,中国人很早就有了独到的品赏修养,以及独特的审美观。

几千年来,他们的书案、厅堂,以及雅集活动上,无处不透露着清供的身影。

古人将自己的情感、愁绪、以及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统统寄托于这一花一石,甚至不惜用大量的诗词、绘画来歌颂、来赞美。

清供,可以说也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什么是清供?

简而言之,便是清雅的贡品。

它可以摆设在室内的案头去观赏,可以为厅堂、书斋增添生活的情趣。

它可以是盆景、插花、时令水果、奇石、工艺品、古玩、精美文具等等。

插花,便是其中一项情趣,也是一种生活审美方式。

它是将不同时节、不同花型的花材,通过搭配器物、蔬果等,组合出一种寓意美好的插花艺术。

因此,古人将“插花、焚香、点茶、挂画”,视为文人生活的四大雅事。

今天,小仙便带大家领阅一番古人与花的风雅情趣,来欣赏一下清供花之美。

瓶花清供

一花一叶总关情

插花,是一种美的艺术,最早来源于佛教的佛前供花。

佛前供花一般为莲花。

莲,洁而不染,至清至纯,是佛国世界的美好象征。

佛前供花,不追求审美和艺术,也不注重花的姿态,它是一种神圣的宗教礼仪。

至唐开始,花木成为达官贵人庭院一偶的风景,瓶花更是在宫廷生活中兴盛,赏花成了一件雅事。

文人士大夫,更是推崇至极。

他们插花、写花、画花。

将花的姿态描绘的淋漓尽致。

到了北宋,插花艺术达到了顶峰。

宋徽宗甚至下令各海港购买海外奇花异草,种植在自家的御花园里。

《文绘图》中,描绘的就是他举办的大型宫廷盛宴,其中宴会桌上摆设的六件都是插花之作。

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北宋时期的文人对于美的审视,不在局限于事物的本身,而是上升到一种精神境界。

清供,是他们的一种艺术追求。

这些,从他们留下的诗词中,便可以窥看的到。

宋代诗人陈文蔚在《赋萧爽檐蔔戏岩叟》中写道:“道人雅好惟清供,却恐花神索酒觞。”

宋代陈著在《似告成寺主僧蟾秋海》写道:“出宫墙外步冬暄,转憩黄花翠竹边。一笑偈言非本色,相留清供亦前缘。”

而,宋代周才写的更妙:“玉版参师多古意,石梅问讯几时香。禅家识得诗风味,清供杯茶熟煮汤。”

可见,当时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对清供都很热衷。

?宋·《人物》局部

明朝,人们对瓶花清供的热爱,成了一种流行风尚,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情趣,注重的是品味的高雅。

不同的花型、品相、香气、材质、花器,他们都要求的非常精雅。

袁宏道在《瓶史》中说:“当见江南人家所藏旧觚,青翠入古骨,砂斑垤起,可谓花之金屋。其次官、哥、象、定等窑,细媚滋润,皆花神之精舍也”。

?宋·《花蓝》

明代陈淳《瓶荷写生》图中绘制的瓶花作品,也是极其讲究的。

他用到的花器是仿古青铜花觚,里面插的花,以清新脱俗、格调高雅的荷花为主。

荷花高洁不染凡尘,就像君子智慧纯洁的品德。

?明·《瓶荷写生》局部

明代陈洪授的《玩菊图》中,更是高雅脱俗。

一文人持杖坐在树根矮几上,目光凝视着石块上的瓶花,隔座观菊,沉醉其中,静心冥思,心游尘外,自得隐趣。

瓶中的黄菊与红叶随意的插在花觚内。

?明·《玩菊图》局部

这种以花喻情,表现了文人不为荣华富贵迷惑,追求隐逸自然之趣味的高尚情操。

每个日子都是情感表达

节日清供

节日,是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日子。每个节日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花作为自然界的代言人,承担的不仅是外在的美丽,还有对内在思想的表达。

插花,不仅要考虑花材的色、香、形,还要了解花的生长习性、特点,以及隐藏在背后的美好寓意。

每个节日,都会有其符合的花来搭配。

节日插花,不仅代表着吉祥如意,还可以烘托一下节日的气氛。

古人最重视的节日,便是农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的大年初一。

这一天,古人一定要插一瓶花,这类题材,便叫岁朝清供。

明代边文进的《岁朝图》中,绘制的便是正月初一的插花作品。

?明·《岁朝图》局部

瓶内插的有十几种花材,取各种花朵、枝叶、果实进行组合。

以梅花的枝干作为插花的骨架,选取优美的花枝,剪成不同的长度,利用点、线、面的变化,来表现空间的层次感。

构图上轻下重,上散下聚,向上延伸的梅枝,具有动感,有活力。

花器,选用的是陵青铜方觚。

整个瓶花,形式优雅,花材蕴涵丰富,很有春天万物生发的美好寓意。

皇宫中这一天,更是热闹,皇帝率领文武百官,一起欢庆。这样的场面也是要插花的。

乾隆爷的孙子绵忆画的《绘宜春呈瑞》图,便是大年三十宫廷的插花作品。

?清·《绘宜春呈瑞》局部

花材取岁寒三友的松、竹、梅,然后配上月季。然后选用小口青釉花瓶。

整个作品,不仅寓意新春喜庆,还彰显文人清雅的审美。

古人,重视的另一个节日,是端午节。

端午节,古时也叫天中节,此时各种虫子都跑了出来,人也容易生病,民间百姓便在门上插上菖蒲、艾叶用来避灾祛邪。

元代人所绘制的《天中佳景》,便是这一天的插花作品,也叫端午清供。

?元·《天中佳景》局部

花器内插入石榴花、蜀葵、秋葵、青龙叶、水蜡烛等时令的花材,旁边搭铜胎黄地珐琅盆,盆内放石榴、荔枝、桑椹、葧荠、樱桃、粽子等夏天应景的花果。

以石榴花为主枝,陪衬青龙叶,充满了端午节的节日色彩。

来自古老的美好祝福

博古清供

博古清供,是以盆景、插花、时令水果、奇石古玩等物件摆设,将它们按照谐音与意思的涵义进行组合,把更多吉祥的元素堆砌在一块,表达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这一类题材的插花,具有仿古的味道,实用功能也比较强。

《丰登报喜图》是元代画家的一幅作品,里面的插花,便是博古清供花。

?元·《丰登报喜图》局部

画上,花器选用的是长颈鼓腹玲珑双层套瓶,花瓶的内壁均以花卉纹来装饰,瓶腹上镂空如意云纹开光以金花为彩饰。

瓶内插柏枝、白梅、天竹;瓶周围放几个柿子。

柏寓意百,竹谐音祝,加上柿子,就有百事如意的美好祝福。

清代汪承霈的《绘御制诗意百福繁生图》中的插花作品,也是属于博古清供花。

?清·《绘御制诗意百福繁生图》局部

这件作品的重心以瓶口为圆心,主枝为柏枝。瓶内插白花、稻穗,寓意“岁岁平安”。柏又有长寿之意。

清同治、光绪年间陈兆凤的《博古花草》图,绘制的也是博古清供花。

?清·《博古花草》

敞口的珐琅彩花尊内插入紫藤、桃花等花材。

作品的重心高度与瓶相仿,花朵高低呈渐层式,色彩比较丰富。

紫藤高大,紫色的花微微低垂,花与叶相互交织在一起,前后虚实错落有致,

紫色的藤花,有紫气东来的寓意。

花器为撇口长颈瓶,肩宽腹长,器身内绘水墨山水,外有宝莲团纹,肩颈处有蕉叶纹。

旁边并齐放一鱼缸,赏花、观鱼,别是一番美事。

紫藤和鱼,合起来,比喻“紫绶金章”。用来祝福仕途高升、好运连连。

美存在于山水之间

盆景清供

盆景,是文人士大夫对自然山水喜爱的一种表现方式。

它最早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当时,政治多变,朝政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朝不保夕,名士们更是心中悲苦,于是他们寄情山水,放荡不羁,与自然为伴,以求内心清净。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东书堂贴》中写道关于荷花的栽培:“蔽宇今岁植的千叶者数盆,亦便发花,相继不绝,今已开二十余枝矣,颇有可观,恨不与长者同赏”。

简单数语,道尽荷花盆景盛开时的美丽芳姿,让王大书法家发出“恨不与长者同赏”这样的感叹。这也是最早关于盆景的文字记载。

魏晋南北朝之后,盆景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人们不在局限于盆栽种植,而是,上升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一种审美。

将自然界的花木加以艺术化的修饰,搭配其他的清雅之物,不管是置于书案,还是庭院一角,不仅极具天然韵味,而且,还可以用来祈求生活的美好。

清朝陈书的《岁朝丽景》图,便是盆栽与插花艺术的完美结合。

?清·《岁朝丽景》

此图为雍正十三年新春上元节供花写生之作。

以湖石表寿,加水仙、南天竹,意为“天仙拱寿”;旁边搭配百合、柿子、灵芝、苹果、橄榄,象征“新春如意,百事吉祥”。

清代金廷标的《书曹大家授书图》中,描绘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皇室家庭生活温馨的画面。

?清·《书曹大家授书图》局部

画中的主角人物是居家为慈母的班昭。

新春佳节,外面天寒地冻,白梅与南天竹相映成趣,两个孩童在梅树下燃放炮竹;

室内陈设牡丹、水仙、湖石盆景。

里外相映,呈现出一幅和谐美好的冬日画卷。

清代邹一桂画的《书盎春生意》,是一幅非常古雅的盆景清供花。

?清·《书盎春生意》局部

盆景选用的器型为龙柄仿古铜匜,内铺碎石,盆内栽种常绿叶植物,细竹、棕竹枝冠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中间安放一块巧石,将两植物相隔开,极具立体感。

旁边的还有一只灰青釉的花瓶,可以看到开片的纹路,花瓶里插黄色的迎春花、白山矾。配上一条带子,寓意「万代」。

再与盆景进行结合,非常有吉祥的涵义。

一瓶简单的插花,静静地摆设在那里,无需太多的言语和修辞,它的美便能瞬间捕获你的内心。

这是一种古老的能量,它穿越漫长的岁月,风仆尘尘的向我们走来,不动声色的融入在一花一叶中,让人赏之落泪。

花的美,不在多姿的色彩,而是在你看到它时,那瞬间的悸动。

备注:本文图片及资料来源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在此鸣谢

茶传媒

福利来了!

近日

《中国茶日历》的出版方

找到了茶传媒编辑部

给了我们的读者

购书优惠价

原价元

现购买一本98元

购买两本以上者每本90元

这么美的茶日历

送爱人、送朋友都是一个美好的选择

购买方式

点击阅读原文

扫图片中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wpi.com/jbyy/115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