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病专题认识胆汁病避免盲目切胆

时间:2017/8/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胆囊炎为什么反复发作?胆囊息肉必须手术吗?胆结石病在“石头”吗?为什么当今社会胆病高发?胆病如何防治?……健康龙江行动——大型胆汁病公益讲座带您走进胆汁病、认识胆汁病、防治胆汁病!

“胆汁病新概念”的诞生

一、什么是胆汁病?——胆道常见疾病的病因学归类

由胆汁的病理性改变所导致的一系列胆道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胆囊炎、胆结石、胆息肉(胆固醇型)

二、“胆汁病”是谁命名的?——黑龙江省胆汁病专业委员会

学科带头人简介:

中国治疗胆汁病的第一人,也是胆汁病领域的拓荒者——高凤岩。他是我国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先后就读于长春中医学院医学临床专业、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影像(超声)专业、香港大学中华中医学院中医药研究所、医院东方医学专业。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医师承指导老师、我国为数较少的集中医、西医、影像(超声)为一体的复合式专家、循证医学专家、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初级保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胆汁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医学院胆病客座教授、美国中华医学会特邀专家顾问、中国哈尔滨东方胆病研究所所长、国家“十五”期间科研攻关项目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

在治疗胆病的循证医学领域中辛勤探索二十年,对近万例胆道常见病进行了追踪。循证观察治疗,开拓了病医学归类的新思路,明确了胆石症和胆囊息肉(胆固醇型)的主要病因和诊断标准,提出了“胆汁病”的新概念,并加以命名,创立了保护脏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双溶(融)疗法,取得了我国循证医学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科研成果,填补了中华医药保守性治疗胆道常见疾病的空白。在四十余年的医学生涯中,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参编著作15部,专著两部,其中《胆汁病新概念》第一版已于年出版发行。

然而,高凤岩教授自己却说:“我只是一个治疗‘小病’的医生。”高教授口中的“小病”,往往是很多人不知不觉中得上并饱受折磨的胆道疾病。说它“小”,是因为这种疾病十分常见、常见到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不当回事,可是小毛病不注意,天长日久就会酿成大乱。高风岩教授秉承的是中医的传统观念“不治已病治未病”,胆汁病只要早认识,完全可以阻断发展的进程。

三、胆汁病是怎样被发现的?——循证医学研究的成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高凤岩教授就开始了循证医学胆病领域的科研工作。追述这一探索历程,还要从他的家庭出身说起。他出生于著名中医世家,其祖父、父亲均是从事肝胆病的地方名医,得其亲授真传。给他在胆道疾病的诊治方面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从此一直坚持胆道常见疾病的治疗研究几十年,并在卫生部门的支持下创立了胆病研究所。承担了循证医学领域中胆道常见疾病中病因学的研究。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年—年)高凤岩教授已带领他的科研团队通过超声诊断技术,做了10万人次的胆囊普查,系统跟踪观察治疗了一万例胆病典型病例。亲自为患者做检查,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坚持以最真实的循证医学作为依据,有些病人回访困难,他就带上便携超声上门给患者复查。经反复验证,他发现了胆石病的新病因主要是胆汁的病理性改变,而这种改变主要是由于生活和饮食的不规律所导致,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现代病、富贵病。综合其发病原因,根据自己多年所掌握的胆病知识,高凤岩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全新的医学细分科病名——胆汁病。

高凤岩教授到患者家里复查胆囊超声

“胆汁病”的理论一推出即在医学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省卫生部门高度重视,时任卫生厅厅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预防医学专家王崇一主任医师直接将这一成果推荐给国家著名肝胆病专家裘法祖教授,得到了裘老对研究方向正确性的认可,黑龙江省政府于年将胆汁病研究课题列为“十五”期间重点科研攻关项目。艰辛的付出获得丰硕的成果。年《胆石症新病因》获得国际医学荣誉奖(香港),年《胆道常见疾病的病因学归类》获得医院杰出成就金奖、年《胆石症双溶(融)疗法》获得黑龙江省创新成果奖、年《双溶(融)疗法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年该项目获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年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年组建创办国内首家学术组织胆汁病专业委员会。

四、“有胆有石”疗法是如何提出来的?——大胆的设想、细心的循证

胆汁病的第三阶段普遍以胆石症的形式存在,人类在对抗胆石的研究历程中,走过许许多多探索的道路。在高凤岩教授治疗的病例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疑难:年老体弱,无法承受手术的风险,可胆囊里的石头又时不时的“闹情绪”。“胆”与“石”究竟可不可以“和平共处”呢?

有了这样大胆的假设与思考,在患者的配合和支持下,高凤岩教授决定挑战传统疗法,大胆探究“胆石共存”的可行性。经过无数临床的试验,一项全新疗法——双溶(融)疗法诞生了。这种温和保守的治疗措施,针对年老体弱、无法承受手术者,能够达到控制结石进一步生长,症状消失,终身维持有胆不手术的临床效果。对切胆或保胆取石术后再生结石而无法再次手术者也找到了治疗的途径。“胆”与“石”终于可以和平共处啦,患者们激动的赞颂说:“高教授真是个有胆有石(识)的好大夫!”

双溶(融)疗法的成功应用,减少了患者因选择治疗或盲目手术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给胆石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此项创新填补了国内外纯中药治疗胆道混合性结石的空白,黑龙江人民政府为此项研究颁发了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省级医疗科技项目的最高奖。

五、人们对胆病认识存在哪些误区?

1、误区一:胆石症“病”在结石。

正确理解是:胆石症病源在“胆汁”。结石是胆汁的固态形式,是病理性胆汁析出的产物。因此,在治疗上,不能单纯机械性的去石,而应该提高胆汁质量,使结石重新回到胆汁中进行代谢,这是双溶(融)疗法中“溶”的部分。

2、误区二:胆囊息肉就是“肿瘤”。

正确理解是:胆固醇型息肉是胆汁病,不属于肿瘤范围。胆囊息肉大部分属于胆固醇型,主要由于病理性胆汁内有形物(以胆固醇为主)附着在胆囊壁并层层粘附增大形成。不是“长出来”的“肉”,没有恶变报道,临床可分类鉴别。

3、误区三:胆囊炎治疗打消炎针就行。

正确理解是:单纯用抗生素等消炎药治疗只能起到短时间缓解的作用,易反复发作。胆囊炎是胆汁病的第二阶段,根本病因是由于病理性胆汁的刺激,导致胆囊功能下降所致。需要从调整胆汁质量入手才能根治。

4、误区四:胆囊结石小的比大的安全。

正确理解是:胆囊内大个的结石比小结石相对更安全。胆囊内小结石易在平卧时崁顿在胆囊颈口,从而引发梗阻和急性胆囊炎,而直径大于胆囊颈口的结石反而会在体位改变及“脚跟运动”的保健预防下回落到胆囊底部,不会引发症状。对多发小结石短时间难以溶回胆汁的情况,就需要融合成一两个稍大的结石来避免并发症,这是双溶(融)疗法中“融”的部分。

结石运动现象与“双溶(融)疗法”治疗原理图

5、误区五:切掉胆囊就不会再得胆结石了。

正确理解是:切掉胆囊,其他胆管还会继续生成结石。胆囊只是结石的宿主,不是结石形成的根源,切掉胆囊后因为没有了胆囊,只是不会再有胆囊结石,但病理性胆汁没有得到纠正和恢复,结石会在胆汁流经的肝内外胆管继续生成。

六、患者是如何变成胆汁病学会委员的?

——“胆汁病”的宣传志愿者

在采访中,高凤岩教授说,这些年来,虽说东方胆病研究所一直坚持挽救数以千计的不必要的胆囊切除,但他仍有遗憾,那就是人们对胆病的预防意识很差,预防知识很少。他的理想是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胆汁病并重视起来,在治疗上少走弯路、积极防控,减少胆囊结石、息肉的发病率。年下半年,高凤岩所带领的胆汁病科研迎来了一个可喜的进展——在黑龙江省政府、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的参与和支持下,国内第一个推广“胆汁病”的专业学术团体“黑龙江省胆汁病专业委员会”成立了!“胆汁病”作为一个新概念学科,在胆病医疗科研和学术交流领域涉及中、西医消化内科、普外常规及胆道微创介入治疗领域、医学影像学领域,重在胆汁病的预防、发病原理、治疗原则的传播,从而降低胆囊手术率,让更多的胆病患者受益,黑龙江省著名中医教授谢晶日(省中医大一院)、张金良(省中医大二院)、普外科教授乔海泉(哈医大一院)作为委员会的高级技术指导,更有省内权威的消化内科、超声影像科、腔镜科等十一位医学专家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联合推进胆汁病学术研究。

高凤岩教授在黑龙江省胆汁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做学术报告

在胆汁病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大会上,有两个患者亲手接过高凤岩会长颁发的委员证书,引起了参会人员极大的







































北京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治疗白癜风的口服药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wpi.com/jbyy/12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