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解读三

时间:2018/7/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下周   ??TSH、FT3和FT4三项联检,常用以确认甲亢或甲低,以及追踪疗效。

4、尿常规

??尿白细胞阳性,尿中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感染,但影响尿液检查的因素很多,故体检结果显示尿白细胞增多时,应从多方面分析,不能简单地作出诊断。

??白细胞增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时,通常考虑是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如果不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应做血系列检查,除外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狼疮性肾炎活动期、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等。因此尿白细胞增多不能只考虑泌尿系统感染。

??尿中蛋白含量超过正常范围时称之蛋白尿(proteinuria)。蛋白尿是肾脏疾病(尤其是肾小球疾病)最常见,有时是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此外也可见于某些非肾脏疾病。对尿中蛋白定性、定量及其成分的分析和评价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蛋白,小儿尿中蛋白量常以≤4mg/(m2?h)计算。各年龄组正常上限值如下:

尿蛋白正常上限值

年龄正常上限mg/24h

2~12月

3~4岁

4~10岁

10~16岁

??一般无性别差异,青春前期女孩尿中排出较多蛋白。当超过正常上限时即为异常。当≥40mg/(m2?h)有人称之为肾病范围蛋白尿。

??依前述发生机理及原发病的部位,蛋白尿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proteinuria)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所致。是临床最多见的类型。见于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是由于缺血、中毒、免疫病理损伤破坏了滤过膜的完整性;或由于滤过膜电荷屏障作用减弱而致。此类蛋白尿的特点一是蛋白量常较大,排出范围1~30g/d;二是其成分以白蛋白为主,或是以白蛋白及比其分子量更大的蛋白为主。

(2)肾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proteinuria)是由于肾小管对滤出蛋白的回吸收障碍所致。见于肾小管间质病变、肾盂肾炎、先天性肾小管病、低钾肾病等。此类蛋白尿的特点为尿蛋白总量通常较少,一般<1g/d;且仅含少量白蛋白,并以低分子量的溶菌酶、β2-微球蛋白、轻链蛋白、维生素A结合蛋白等为主。

(3)溢出性蛋白尿(overflowproteinuria)是由于血循环中某些较低分子量(<6~7万)的蛋白质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出,并超过肾小管再吸收能力而出现蛋白尿,此类蛋白尿早期并无肾本身病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有本-周蛋白)、严重挤压伤的肌红蛋白尿、骨髓瘤及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的溶菌酶尿等。此类蛋白尿的特点:①是有引起异常血浆蛋白血症的原发病;②是尿蛋白定性分析可检出特殊蛋白质;③是早期肾小球功能正常。

(4)分泌性及组织性蛋白尿(secretaryandhisturiaproteinuria)是由于肾及泌尿道本身结构的蛋白质或其分泌排泄的蛋白质混入尿中由尿中排出而致。如由髓袢升支分泌的Tamm-Horsfall蛋白、肾及尿路感染时的IgA、某些肾炎时尿中的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补体成分、肾小球基膜成分等可由尿中排出而致蛋白尿。

(5)单纯性蛋白尿指缺乏泌尿道或肾脏疾病的确切病史及临床表现,尿沉渣检查基本正常、仅尿蛋白排出量逾于正常者而言。

(6)暂时性或一过性蛋白尿(transientproteinuria)系指肾脏正常,但于发热、心力衰竭或脱水时出现暂时性蛋白尿。运动后也可有暂时尿蛋白排出增多,尤多见于青少年长距离赛跑、游泳、足球、篮球等运动后,尿中蛋白一过性增多,通常持续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此类蛋白尿于原发诱因去除后,尿中蛋白即阴转,蛋白也很少超过(十十),但当尿浓缩、尿比重为1.时,蛋白定量可更高。

(7)姿势性或直立性蛋白尿(orthostaticproteinria)本症是指仅于直立位或采取脊柱前突姿势时尿蛋白排出增加,而卧位时尿蛋白排量正常。又可根据直立位尿蛋白是否经常出现而分为暂时性(或间歇性)及固定性两种,前者指直立位时尿蛋白不一定每次都增加,后者指凡直立位尿蛋白排量都超过正常。直立性蛋白尿比较常见,可见于2%~5%的青春前期的青少年,30岁以后少见。在人群普查中发现的无症状蛋白尿多属此类。其中暂时性者70%~80%,固定性者15%~20%。

??临床上此类患者多系体检或尿筛查中偶然发现,本人无确切既往肾脏病史、及阳性家族史,患儿肾功能、血生化、B型超声波检查、静脉肾盂造影等项检查均于正常范围。

??其主要表现即直立位排逾量尿蛋白,但卧位时正常,本症虽大多数属上述暂时性良性过程,但也可能是某些肾脏病的早期表现或是肾脏病恢复期(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恢复期),应引起注意。常需长期随访观察并予以鉴别。本症不需特殊治疗,饮食、活动可如常,平时应注意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并应作好随访管理。

(8)持续性良性蛋白尿此类患者蛋白尿与体位无关,即直立位及卧位时均排出逾量的尿蛋白,但也可于直立位时加重。一般无其他症状,血沉、血液化学、肾功能及肾组织学均属正常范围。在普查中此类可占无症状蛋白尿患者的5%~10%。临床上对持续性蛋白尿诊为”良性”应十分慎重,因某些肾小球疾病或其早期可仅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如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肾硬化、糖尿病肾病等),常需加强随访及进一步检查。

??尿潜血,是通过尿常规检查出来的,尿常规中有一项红细胞.如果红细胞增多(正常是阴性的),以其数量来讲,少数就可以称为尿潜血,而尿潜血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指标,到底是阴性还是阳性,如为阳性,是几个加.一般出现尿潜血要考虑肾脏的问题或者是尿路感染引起的.

尿潜血的原因

??一般而尿潜血言归因于下列三项原因,一是炎症,一是结石,再则是肿瘤.关于炎症方面,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除了可能会有血尿发生,尿液检查也会有潜血发生,结石本身不论是肾脏,输尿管或膀胱结石,都可能造成潜血,其他情形如生理期时,便秘也可能造成潜血.

??另外肿瘤也会引起潜血,如肾,膀胱,输尿管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当然年纪大的男性因为前列腺肥大也因为余尿多,膀胱易发炎,前列腺表面血管充血,加上小便困难,在用力解尿后,可能发生血尿或潜血的情形,事实上,前列腺肥大也算是肿瘤的一种,它是前列腺体的肿瘤,因增生而肥大,所以泌尿道的肿瘤是不可以掉以轻心的.在此时应做静脉肾盂造影,如果造影没有问题,可以排除移行细胞肿瘤,平时还应定期复查尿常规,如果还是有潜血,应该到肾内科就诊,必要时进行肾穿刺活检.

??最令人担心的是肾炎引起的血尿,很多患者包括不少儿童,由于肾脏病变或疾病的治疗不彻底而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出现血尿而找不到原因,此时还可能伴有蛋白尿及浮肿的出现,此时不应该再单纯的对症治疗,而应该针对肾脏病变医院进行复查及系统的治疗.   

??一般来说,正常人尿中没有红细胞或偶有微量红细胞。尿常规检查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应少于3个,12小时尿红细胞计数应少于50万个,或每毫升尿中红细胞数应少于个。超过上述界限,就可诊断为血尿。所以临床上一般是以红细胞<0-3个/高倍视野为正常的界限。

??血尿是指红细胞数数量增多。根据血量的多少及血尿的外观和颜色,它可分为肉眼血尿和显微镜下血尿。正常人每日尿排出红细胞总数<万。尿标本10毫升离心5分钟后,显微镜下观察,每高倍视野>3个,则称为镜下血尿。当每升尿液中混有1毫升血液时,即可呈肉眼血尿,尿色为洗肉水样或浓茶样,或完全血样,甚至含有血丝和血块。另外,酸性尿时,血尿可呈咖啡色、红棕色;碱性尿时,血尿常呈鲜红色。

??如果仅仅是1-2次超标,称为一过性镜下血尿,并不一定表明肾脏有病;如果多次超过正常标准,多属异常,医院查清原因,及时诊治。

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

(1)尿素氮偏高增高可见于以下疾病:

①、肾脏疾病时,如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症,严重肾盂肾炎、肾结核和肾肿瘤的晚期,尤其是在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时。

②、肾前性疾病如脱水、水肿、腹水、循环功能不全等。

③、肾后性疾病如尿路结石或前列腺肿大引起的尿路梗阻。

④、体内蛋白质分解过盛时,如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血尿素氮是反映肾功能状况的主要生化检查指标之一。生理性血尿素氮升高主要是摄入过多的蛋白质,蛋白质在体内代谢分解,产生大量尿素氮,但这是一过性的。除此外,常见的是肾功能不全。因此建议尿素氮增高时应及时复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肾功能不全

(2)肌酐高的原因是由于肾脏受到各种病因的侵犯后,其排泄废物的功能有所降低,造成肌酐等毒素在体内的聚集,从而出现血内肌酐,尿素氮升高,尿中肌酐降低,双肾滤过率下降等,同时患者还会伴有高血压,浮肿等其他症状。

??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可诊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它是卒中等心脑血管病的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还伴有高血压病史。同时血同型半胱氨酸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子,并可引发多种疾病,因为它可影响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合成与功能,对正常肝脏功能产生负面作用,所以有学者认为这个指标对诊断慢性肝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常规检测为好。

治疗建议:叶酸与维生素B6B12联合应用,可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另外需注意

①控制好血压在/90mmHg以下;

②复查血同型半胱氨酸;

③同时建议查血脂、血糖。

??同型半胱氨酸是目前全世界最为







































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专业
白癜风该怎样治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wpi.com/jbyy/44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