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①膨隆型:表面完整,有隆起。 突出型:髓核突向椎管。 脱垂游离型:破裂的椎间盘组织游离在椎管内。 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髓核突入椎体骨松质内,或沿椎体间血管通道突向前纵韧带,游离于椎体前缘。 ②腰4~5、腰5~骶1是最易发生的部位。 ③症状 腰痛——最多见。 坐骨神经痛:下腰部向臀、下肢、足背或足外侧放射,可伴有麻木感。 中央型腰椎间盘——双侧坐骨神经痛,双侧大腿和小腿后侧疼痛。坐骨神经痛可因腹压增加而加剧。 马尾神经受压:双侧大、小腿、足跟后侧及会阴部迟钝,大、小便功能障碍。 ④体征 1)腰椎侧突 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侧时,腰椎凸向健侧; 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外侧时,腰椎凸向患侧。 2)直腿抬高试验——病人平卧,患侧下肢伸直,被动抬高,当抬高至60°以内即出现放射痛。 加强试验——在此基础上,缓慢降低患肢高度,至放射痛消失,再被动背屈踝关节,疼痛再现。 3)腰部活动受限——前屈受限最明显。 4)压痛、叩击痛:在病变椎间隙的棘突间、棘突旁1cm处有深压痛和叩击痛,并向下肢放射。 5)神经系统表现——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腰5神经根受累——患侧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内侧的痛、触觉减退,第1足趾背伸力下降。 骶1神经根受累——外踝附近及足外侧的痛、触觉减退,足跖屈无力,踝反射减弱或消失。 ⑤绝对卧床休息:症状初次发作时,即应绝对卧硬板床休息,一般卧床3周,之后戴腰围下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动作,以后酌情行腰背肌锻炼。 ⑥手术指征——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巨大或骨化椎间盘、中央型椎间盘压迫马尾神经者。 ⑦非手术治疗及手术前护理 绝对卧硬板床休息。 卧位:抬高床头20°,膝关节屈曲。 牵引:保持有效牵引。 活动和功能锻炼:避免弯腰、长期站立或上举重物。 ⑧术后护理 搬运:3人搬运,保持身体轴线平直。 卧位:术后平卧24小时,禁翻身(压迫止血);持续卧床1~3周。 翻身:术后24小时后可翻身,采取2人翻身法。 ⑨并发症的预防: 肌肉萎缩——术后1周开始腰肌和臀肌等长收缩锻炼。 神经根粘连——协助病人作直腿抬高活动。 尿道损伤 ①会阴部骑跨伤——尿道球部损伤(最常见)。骨盆骨折——膜部尿道撕裂或撕断。经尿道器械操作不当——球膜部交界处尿道损伤。 ②病理和分类 尿道挫伤——仅有水肿和出血,可自愈。 尿道裂伤——引起尿道周围血肿和尿外渗,愈合后可引起瘢痕性尿道狭窄。 尿道断裂——血肿和尿外渗明显,可发生尿潴留。 ③临床表现 1)骨盆骨折所致后尿道损伤——损伤性或失血性休克。 2)疼痛 尿道球部损伤——会阴部肿胀、疼痛,排尿时加重。 后尿道损伤——下腹部疼痛;伴骨盆骨折——移动时疼痛加剧。 3)尿道出血 前尿道破裂——尿道外口流血; 后尿道破裂——可无或仅少量。 4)排尿困难。 5)血肿及尿外渗。 ④导尿:顺利进入膀胱,说明尿道连续而完整。 ⑤治疗原则 紧急处理:严重损伤合并休克者首先应抗休克治疗。 骨盆骨折病人——平卧,勿随意搬动,以免加重损伤。 闭合性损伤——试插导尿管,如试插成功,应留置导尿管作为支架,以利于尿道的愈合。 ⑥护理措施 术后留置导尿管2~3周,以利于尿道损伤的修复。 拔除导尿管后,需定期做尿道扩张术。先每周1次,持续1个月后逐渐延长间隔时间。 胆管结石及胆囊炎 ①原发性胆管结石——以胆色素或混合性结石为主。 继发性胆管结石——来自于胆囊,以胆固醇结石多见。 ②典型胆管炎症状:(Charcot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 单纯性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感染时,除有Charcot三联征外,还易并发胆源性肝脓肿;感染反复发作——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甚至肝胆管癌。 ③辅助检查 合并感染——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 肝细胞损害——血清氨基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 梗阻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粪中尿胆原↓。 B超——胆管内结石影,近段扩张。 ④护理措施 术后胆道出血:T形管内引出鲜血、呕血或黑便。 急性肝衰竭:精神症状、低钾血症、高热及血压下降。 T形管的护理目的:引流胆汁;引流残余结石;支撑胆道。 如有阻塞,可用手由近向远挤压引流管或用少量无菌生理盐水缓慢冲洗,切勿用力推注。 保持清洁:每日更换1次外接的连接管和引流瓶。 ⑤胆汁引流 量少——T形管阻塞或肝功能衰竭; 量多——胆总管下端不够通畅; 颜色过淡,过于稀薄——肝功能不佳; 混浊——感染; 泥沙样沉淀——结石。 ⑥拔管时间:术后12~14日 指征:黄疸消退,无腹痛、发热,大便颜色正常;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颜色呈透明金黄色,无脓液、结石,无沉渣及絮状物。 拔管前:先在饭前、饭后各夹管1小时,拔管前1~2日全日夹管,如无腹胀、腹痛、发热及黄疸等症状——胆总管通畅,可予拔管。 X线下经T形管做胆道造影,造影后必须立即接好引流管继续引流,以引流造影剂,减少造影后反应和继发感染,如情况正常,造影后2~3日即可拔管。 拔管后:拔管后1周内,警惕胆汁外漏甚至腹膜炎。 颅骨骨折 ①颅底骨折常伴有硬脑膜破裂引起脑脊液外漏或颅内积气,视为内开放性骨折。 颅前窝骨折:眼睑青紫,眼结膜下出血,俗称“熊猫眼征”、“兔眼征”,鼻和口腔流出血性脑脊液,可合并嗅神经和视神经损伤。 颅中窝骨折:耳后乳突区皮下出现淤血。可损伤面神经和听神经。 颅后窝骨折:在耳后及枕下部出现皮下瘀斑,脑脊液漏至胸锁乳突肌和乳突后皮下,偶有第9~12对脑神经损伤。 ②颅盖线形骨折依靠头颅正侧位X线摄片才能发现。颅底骨折做X线摄片检查的价值不大,CT检查有诊断意义。 ③预防逆行性颅内感染 每天2次清洁、消毒鼻前庭或外耳道,避免棉球过湿导致液体逆流颅内; 在外耳道口或鼻前庭疏松放置干棉球,棉球渗湿及时更换,并记录24小时浸湿的棉球数,以此估计漏出液量; 禁忌鼻腔、耳道的堵塞、冲洗和滴药,脑脊液鼻漏者严禁经鼻腔置胃管、吸痰及鼻导管给氧; 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及用力排便,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降导致气颅; 禁忌做腰椎穿刺; 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预防颅内感染。 ④促进脑脊液外漏通道早日闭合 颅底骨折病人神志清醒者,取半坐卧位,昏迷者床头抬高30°,患侧卧位。 维持半坐卧位体位至停止脑脊液漏后3~5日,目的是借助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向颅底,使脑膜逐渐形成粘连而封闭脑膜破口。 阑尾炎 ①急性阑尾炎病因:阑尾管腔阻塞最常见。 细菌感染——G-杆菌和厌氧菌。 ②症状 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穿孔——腹膜炎和麻痹性肠梗阻。 盆腔位阑尾炎或出现盆腔脓肿时——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黏液便(直肠刺激症状)。 较重者——全身中毒症状: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等。 如发生门静脉炎——寒战高热和轻度黄疸,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③体征 最重要的体征——右下腹固定的压痛。 如腹膜刺激征范围扩大——阑尾穿孔。 右下腹触及边界不清、较为固定的压痛性包块——阑尾周围脓肿。 ④其他检查 1)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 病人仰卧位,先用右手压迫左下腹部,再用左手反复挤压近侧结肠,结肠内积气可传至盲肠和阑尾,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 2)腰大肌试验 病人左侧卧位,将右大腿向后过伸,腰大肌紧张,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阑尾位置较深,炎症波及腰大肌。 3)闭孔内肌试验 病人仰卧位,使右髋及右膝均屈曲,然后被动向内旋转,若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说明阑尾靠近闭孔内肌——较低。 4)直肠指诊 盆腔阑尾炎症——直肠右前壁有压痛。 若盆腔积脓时,压痛更明显,有波动感。 ⑤治疗原则 及早施行阑尾切除术。 非手术——适用于早期单纯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 ⑥非手术治疗及术前护理——3项禁止 禁食——减少肠蠕动,有利于炎症局限。 禁用——吗啡或哌替啶; 禁服——泻药及灌肠。 及时发现有无术后并发症:腹腔内出血、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腹腔脓肿、肠瘘。 ⑦阑尾周围脓肿病人出院后3个月——再次住院做阑尾切除术。 乳腺癌 ①雌酮及雌二醇与乳腺癌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②乳腺癌的转移途径:局部浸润;淋巴转移;血行转移。 ③乳腺癌早期临床表现 早期:无痛性、单发小肿块,质硬,表面不甚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不易推动。 “酒窝征”:癌肿侵及Cooper韧带,可使其缩短而致癌肿表面皮肤凹陷。 “橘皮样”改变:皮内和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阻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 乳头内陷:乳头深部癌块侵及乳管。 ④乳腺癌晚期临床表现 全身——恶病质表现:消瘦、乏力、贫血、发热等。 局部——皮肤破溃——溃疡; 侵入胸筋膜、胸肌——固定、不易推动; 侵入大片皮肤,出现多个坚硬小结或条索——卫星结节; 铠甲胸——呼吸受限; 晚期乳腺癌——铠甲胸。 ⑤乳腺癌的治疗原则: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综合疗法。 ⑥乳腺癌的护理措施 皮瓣:注意伤口敷料,用胸带加压包扎,使皮瓣与胸壁贴合紧密,松紧度适宜,以维持正常血运为宜。 引流管:术后留置负压引流管,及时引流皮瓣下的渗液和积气,使皮瓣紧贴创面,避免坏死、感染,促进愈合。术后3~5日,皮瓣下无积液、创面与皮肤紧贴即可拔管。 ⑦功能锻炼: 术后24小时——活动手部及腕部; 术后3~5日——活动肘部; 术后1周——活动肩部、手指爬墙运动,直至患侧手指能高举过头、自行梳理头发。 ⑧乳腺癌术后注意事项 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内避免妊娠,以免复发。 化疗:定期复查血常规,一旦出现骨髓抑制现象,应暂停。 定期乳检有助于及早发现乳房病变,最好在月经后的7~10日进行。 损伤性气胸 ①闭合性气胸 症状:肺萎陷在30%以下者为小量气胸,患者可无明显呼吸和循环功能紊乱的症状;肺萎陷在30%~50%者为中量气胸;肺萎陷在50%以上者为大量气胸。 体征:可见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胸部饱满,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甚至消失。 ②开放性气胸 症状:表现为气促、明显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口唇发绀,重者伴有休克症状。 体征:可见患侧胸壁的伤道,呼吸时可闻及空气进出胸腔伤口的吸吮样音;胸部和颈部皮下可触及捻发音,患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甚至消失;心脏向健侧移位。 ③张力性气胸 症状:表现为严重或极度呼吸困难、发绀、烦躁、意识障碍、大汗淋漓、昏迷、休克,甚至窒息。 体征:气管明显向健侧偏移,颈静脉怒张,患侧胸部饱满,肋间隙增宽,呼吸幅度减低,皮下气肿明显;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消失。 ④闭合性气胸治疗原则:小量气胸者的积气一般可在1~2周内自行吸收,无需处理。中量或大量气胸者,可先行胸腔穿刺抽尽积气减轻肺萎陷,必要时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排出积气,促使肺尽早膨胀。应用抗菌药防治感染。 ⑤开放性气胸治疗原则:紧急封闭伤口,使开放性气胸立即转变为闭合性气胸。行胸膜腔穿刺抽气减压,暂时解除呼吸困难。清创、缝合胸壁伤口,并作胸膜腔闭式引流。 ⑥张力性气胸治疗原则:是可迅速致死的危急重症,需紧急抢救处理。危急者可在患侧锁骨中线与第2肋间连线处用粗针头穿刺胸膜腔排气减压,并外接单向活瓣装置。行胸膜腔闭式引流。 ⑦损伤性血胸治疗原则 非进行性血胸:小量积血不需穿刺;气血多者行胸膜穿刺,并胸腔闭式引流。 进行性血胸:立即剖胸止血,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 凝固性血胸:出血停止后数日,剖胸清理血块、积血,以防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