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我很怀念胡赵时代的中

时间:2021/6/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m.39.net/pf/a_5212066.html
“从秘书长到副总理,我在中南海红墙里度过了十二个春秋,这十二年给我留下的记忆太多太深刻了,很多事使我终生难忘。在这里,我讲讲当年国务院机关的风气。”——作者系原中央领导人田纪云,曾担任10年的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我12岁就参加了八路军,一直没有机会受正规高等教育,我又无政治背景,且长期在边远的地方工作,于我,中南海挺遥远的。但是,历史的大潮却把我涌入了中南海。从秘书长到副总理,我在中南海红墙里度过了十二个春秋,这十二年给我留下的记忆太多太深刻了,很多事使我终生难忘。在这里,我讲讲当年国务院机关的风气。国务院办公厅在周总理的长期熏陶下,有着许多优良传统。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四点:第一,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他们不欺生,不排外,没有这帮那伙,同志关系比较融洽,能够很好的合作共事。在内部,包括行文,从总理到一般工作人员都以同志相称,从不叫官衔。我刚到国务院时,真是有点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不知东西南北。对于办公厅机构设置、工作运转、行文程序、各方面的关系等,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面对这种情况,我给自己立下三大任务:首先是尽快熟悉情况。我衷心感谢国务院办公厅特别是秘书局的同志们给予我的热情帮助。当时秘书局有一位副局长叫刘冰清(女同志,回族,她的爱人给华国锋同志当秘书,直至辞世),她从周总理时代就在办公厅工作,几朝元老了,对国务院情况非常熟悉。她一有空就到我的办公室坐坐,同我聊天,介绍情况,有时也带我在大院转转,到各局处坐坐,让我熟悉情况,使我受益匪浅。二是把好文件关。因为一到国务院就分管经济方面的工作,文件比较多。我的任务是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不能有半点差错。对于重要文件,我的办法是把有关负责人和撰稿人找在一起,集体作业,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先后当过秘书局副局长的侯颖、周锁洪、李树文、张克智、安成信等人,经常与我在一起抠文件。这种办法也使我向工作人员学到不少知识。八十年代国务院文件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三是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对此,在战争年代过来的我,有点优势,很容易做到。有段时间我的家属还没来北京,我与大家一起在大食堂吃饭,和大家一样排队买饭,唯一的特殊是秘书长们有个固定的饭桌,不要端着碗到处找位子。这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工作人员的距离。我很快结识了一大批工作人员,他们与我说古道今,谈天说地。这些,都帮助我很快进入角色,对我后来的工作帮助极大。第二,任人唯贤、五湖四海。在我任副总理第一任期还兼任国务院秘书长和机关党组书记,是管干部的,但从来没有人到我这里来跑官要官的,我主持研究提拔了那么多局、部级干部,也从来没有人请我吃过一顿饭,或者送点什么礼品,所谓“红包”,那时还没有这个名词。而且至今也没听说那时提起来的干部,哪个因腐败而落马的。第三,艰苦朴素的作风。国务院机关是很节俭的。比如,从周总理时代就有一个规矩,在国务院会议室开会喝茶收费。八十年代初,与会人员喝一杯茶要放一毛钱,后来物价涨了,放两毛,喝白开水不收钱。有几年,上午开会到十二点时可以吃一顿饭,但要收八毛钱,喝酒一杯收四毛。国务院北门与院子不对称,一九八五年有人建议修正一下,但基于节约的考虑,始终未下决心。一九八六年,秘书长们商量,把国务院常务会议室桌子换成了比较时尚的椭圆形会议桌,第一次使用时赵总理就批评说,国务院不要带这个头。所以,当时其他会议室没有再更换会议桌。赵总理一贯倡导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讲排场。为了制止公费请客,曾明确规定,公费请客只限“四菜一汤”。虽然执行中有阻力,未能坚持下去,但对当时不良风气起到一定遏制作用。他严格要求干部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自己首先身体力行,在位期间,从未对自己的住宅、办公室大兴土木或购置贵重高档用品,一切从俭,不浪费国家一分钱。第四,领导外出轻车简从,作风深入,求真务实。我在国务院副总理的第一任期内,多次陪同国务院主要领导去外地调研。那时,领导同志出去要求很严格,到各地调研,轻车简从,与陪同人员同坐一辆面包车,谈笑风生,边走边谈。经常途中停车,到群众家里、到工地现场、到车间班组看望群众,了解情况,获得第一手材料。所到各地,不清道,不戒严,不搞花架子,不搞假现场,不要地方当局事先导演。在机关工作作风上,要求工作人员高度负责、一丝不苟,善于同各方面协商办事。国务院工作涉及到上下左右方方面面,协调任务很重。有些难度大、涉及面广的问题,往往要到下面去,了解情况,研究办法。比如有一次为解决好一个省大批下放人员安置问题,我根据总理的指示精神带领有关人员去现场办公,参加省委会议,统一认识,研究可行办法,得到了妥善解决,并对当时存在类似问题的省市,提供了思路和解决的办法,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之后,我仍念念不忘八十年代国务院机关的风气,不忘曾经给予我真诚帮助的同志们。有时我自费与他们聚聚,一起吃顿饭,聊聊天。

好文推荐(直接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

官场争锋

小说天方夜坛1月16日

第1章面试意外

仲云峰眉头紧锁坐在办公桌前,无意识点燃下午第七支香烟,办公室里烟雾缭绕,象传说中云兴霞蔚的仙界。

期间秘书蹑手蹑脚开门进来为他加了杯茶,出去后猛咳了五六分钟。

什么事把黄海县人事局长难成这样?缘自他桌上薄薄却重若千钧的两页纸:一页纸是定向分配公务员招录面试名单,共有22人;一页纸是人事局党组会议通过的最终入选名单,共10人。

此次黄海县招录10名公务员定向分配到偏远、经济落后乡镇,虽然如此,在当前经济不景气,企业前景暗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大形势下,公务员是最稳妥的选择。而对有门路的人来说,到乡镇工作相当于跳板,将来活动一下就可回城,况且有乡镇工作经验还能为提拔任用加分,可谓一举两得。

按常规面试比例应为1:2,招录10个,为何面试人员有22个?

因为某位县委常委的侄子笔试偏偏考了21名,因为领导打招呼在先,仲云峰不得不以体检也有淘汰率为名将面试比例调整到1:2.2,勉强护送那位侄子入围。

只要进了面试,主动权便掌握在人事局,不,仲云峰手里。

招录公告写得很明确:笔试成绩不带入面试。就是说所有入围面试的都在同一起跑线,笔试第一名有被淘汰可能,最后一名也有入选机会。

招谁、不招谁,生杀予夺大权就看面试官的脸色,而面试官又得看仲云峰的脸色。

事实上早在笔试前,10个名额已基本瓜分一空,奥妙尽在仲云峰秘密小笔记本里:

童县长电话,1人;

陈副书记电话,1人;

纪委凡书记电话,1人;

政协肖主席电话,1人……

经过统筹、精密、全面算计,综合考虑方方面面关系,最终入选名单在仲云峰脑中已经成型,就等面试结果出来后,提交局党组研究。

所谓研究,就是把名单给党组成员看一下,比外界提前几十分钟知道而已。凭仲云峰多年威望,那些个党组成员敢在他面前放半个屁?

事实也是如此,当精心炮制的入选名单分发到党组成员们面前时,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脑海里不禁浮现县领导、部委办局、乡镇书记镇长等人的身影,均心领神会笑笑,投下“庄严”的赞成票。

走完流程,仲云峰吩咐分管副局长负责在网上公示、通知入选者报到等后续工作,如释重负回到办公室,刚坐下便接了个电话,听到第一句话便惊得站起身!

“你是黄海人事局仲云峰?”语气威严而沉稳,具有居高临下的气势,“我是人事厅徐卿。”

“徐厅长!”仲云峰无论如何想不到省厅常务副厅长居然亲自给自己打电话,受宠若惊,“您有什么指示?”

“最近搞的那个公务员定向分配,有结果了吗?”

“向徐厅长回报,几分钟前党组会议刚通过。徐厅长关心哪位?”

“入选名单里有没有一位大学生村官,叫方晟?”

“方晟……”仲云峰第一印象是没有,谨慎起见拿出两份名单看了一遍,“没有,他进了面试但成绩……”

方晟面试成绩很糟糕,是最后一名。仲云峰知道徐卿突然提到这个名字必有深意,没敢提这个碴儿。

徐卿道:“京都有位首长要求确保方晟入选,具体你看着办。”说罢不等仲云峰回应便挂掉电话。

仲云峰足足愣了十秒钟,疯了似的拿起电话,急切地叫道:“收回刚才那份名单,全部收回!听我通知准备开党组会重新研究!”

隔了不到两分钟又拿起“收回没有?好,放到碎纸机里粉碎掉!”

接下来需要弄清两件事,第一,方晟是谁?第二,怎么办?

秘书送来报名表,上面显示:

方晟,双江省潇南市人,毕业于潇南理工大学,去年应聘为黄海县大学生村官,分配到三滩镇方塘村。父亲方池宗在省城临秀区建设局办公室,没有行政职务,享受正科级待遇;母亲肖兰在临秀区某街道卫生服务站工作,副主任医师;哥哥方华在越进区药监局执法大队,嫂子任树红在临秀区团委,都是一般办事员。

从事人事工作多年,凭短短几行简历,仲云峰就能判断出方晟尽管老家在省城,但出身普通家庭,一无背景,二无人脉。报考大学生村官是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无奈之举,而分配到方塘村……稍稍有人打个招呼都不至于沦落到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再看方塘村、三滩镇两级组织对方晟的评价:工作踏实勤勉,深入田间学习耕作,农忙期间与村民同吃同住;积极协助村委会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探索鱼塘带养殖方式,走集约化养殖、规模化经营的道路……

看来是位有想法、苦干加实干的年轻人,然而再优秀也只是一个身份普通的大学生村官,为何惊动政治中心京都的首长?

仲云峰知道徐卿的为人,以省厅正厅级干部身份,他说首长绝对就是首长,不可能是首长身边的秘书、司机、保姆!

沉思良久,他让秘书叫来昨天负责面试的乡镇人事科办事员朱正阳。

“你熟悉方晟吗?”

“那个大学生村官啊,”朱正阳拘谨地说,“昨天面试才认识的,为人诚恳,待人接物都挺不错。”

“面试最后一名咋回事?笔试成绩第四,潇南理工的学生面试再不济也比那些本三毕业生强啊?”这会儿他倒在意起面试成绩来。

“说来话长,面试时发生了一点意外……”

昨天面试在玫园宾馆进行,等待期间方晟去了趟洗手间,走到门口被正在执行任务的白警官抓捕的逃犯撞了一下,瞬间逃犯将存贮犯罪证据的U盘塞到方晟口袋!

白警官没抓到逃犯,折回现场时发觉方晟正在洗手间打电话,回想刚才那一撞便起了疑心,不容分说上前将他来了个背摔,按在地上从口袋里搜出U盘,随即铐住双手押上警车。

经过繁琐的调查、取证工作,证明方晟跟逃犯毫无关联,可前后折腾了四个小时,方晟状态差到极点,之前精心准备的知识点和资料已忘得一干二净,脑中一片空白,面对几条面试题目不知说了些什么,草草结束了事……

听完详细叙述,仲云峰挥挥手将朱正阳打发走,仍盯着名单出神,这时电话又响了,拿起话筒才听了半句就唰地跳起来,却不慎碰倒手边茶杯,边手忙脚乱收拾材料手机,边惶恐道:

“李部长,是我,人事局小仲……”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华!

他不清楚今儿个怎么了,打电话来的净是省城高官,平时仰着脖子才能见到的大人物。

“听说黄海正在招聘定向分配公务员,有位大首长很关心一位叫方晟的小伙子,你注意一下。”

仲云峰惊讶地张大嘴巴:“啊……李部长,刚刚省厅徐部长也打过电话,这……是不是同一位首长啊?”

李华也愣了愣,道:“你只须记住方晟这个名字就行了。”说罢象徐卿一样干脆利落挂断电话。

官至正厅,只须含蓄表达意思即可,至于仲云峰怎么做,是否违反组织原则,那个不在他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wpi.com/jbzl/102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