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食为妙2

时间:2018/9/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少食为妙》

赵新常著

第八章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

细胞健康,人体健康

细胞健康的条件

疾病是慢慢累积的

疾病与医生的关系

药到病除

如何看待疾病

**************************************

细胞健康,人体健康

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构成人体最小的生命单位。在人体内,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其形态与大小不一样。细胞构成不同的组织,构成不同的器官,相关的器官形成系统。细胞与细胞之间关系极为密切。人体约有万亿个细胞组成。全身细胞都正常时,各器官、各部位之间顺畅和谐,人体处于平衡状态,也就是一种健康状态。

细胞是什么样子?最典型的细胞,如鸡蛋,由细胞核(蛋黄)、细胞质(蛋清)、细胞膜(蛋壳白内膜)三部分组成。人体细胞肉眼看不到,很小很小,但是,细胞的基本构造都是像鸡蛋。人体细胞有二百多种类。

在细胞之中有线粒体。线粒体就像细胞的“发电厂”。由“发电厂”提供人体需要的能量。这种制造能量的过程,我们称为细胞的呼吸。细胞呼吸的关键过程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细胞内除了有氧呼吸外,还存在无氧呼吸。

从原始生物到高等动物都存在无氧呼吸。从进化观点来看,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更古老。当受精卵形成后,胚胎首先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快速分裂。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出现循环系统后,胎儿的血液循环与母体胎盘的血管连接起来,才开始有氧呼吸。

细胞呼吸,在线粒体内进行。有能量供应,肌肉才能收缩,人才能运动、工作和学习。

细胞健康,人体就是健康的。

细胞健康的条件

细胞健康需要条件。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

细胞必须得到充分的营养物质、水与氧气;

经过新陈代谢会产生废物,必须把废物全部排出。

怎样才能把营养物质、水和氧气运到细胞里去,又怎样把废物排出呢?必须有个通道。这个通道就是全身任何部位都存在的血管。当然,血管里有血液。

所以,必须始终保持血管的完好,保持血液的通畅,不能变狭窄,更不能堵塞。

血管狭窄,血流量减少,就不能充分地给细胞运送营养物质、水和氧气如果血管封死,就没有血液供应那些细胞营养物质、水和氧气,就会把他们饿死。

血液本身要清洁,要干净,这样,血液才能流动通畅,才能保证细胞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不多也不少,不至于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剩。同时,废物排泄不通畅或不能彻底排出,照样可发生代谢紊乱,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衰竭,生命就会完结。

疾病是慢慢累积的

疾病不是一夜之间就殃及你的身体的,都要有个累积过程。当然,累积的速度有快有慢。

1.酸性体质是存在的

近些年来,社会上对所谓酸性体质议论纷纷。大多数人认为,在人体中确实存在“酸性体质”。而另外一些人坚决反对说“酸性体质”不存在。反对者大多都是科班出身的传统西医,因为他们在学校学的教科书上是这样说的。人体内酸碱度严格被控制在PH值7.35—7.45之间。发生疾病时才会有酸中毒。

饱食时代,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变,动物性食物吃的多起来,植物浓缩油吃的多起来,人体内环境会有变化的。

日本学者研究证实,每当体内PH值向酸性方向移动0.1,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就会丧失30%。

想过没有,就是这0.1的变化,扰乱了糖代谢,改变了全部新陈代谢,它的后果是严重的。

2.活性酶是慢慢消耗的

在酸性体质出现后,体内各种酶活力下降。

催化碳水化合物和糖类物质分解的酶减少,造成糖类物质积累,引发糖尿病。

催化脂肪代谢的酶活力下降,脂肪堆积造成肥胖,这种肥胖症,与糖尿病、痛风相关联。肥胖症是心脏病的头号杀手。

维持生命活动离不开活化酶。活化酶是在细胞内合成的。当体内的PH值向酸性方向移动时、细胞生存环境受到影响,活性酶的合成也会受到影响。

除细胞能够合成活化酶外,天天从饮食中也能得到一部分,以补充活化酶的不足。所以,体内活化酶的质和量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1.胰岛素抵抗是慢慢发生

体液pH值偏酸0.1,胰岛素活力丧失30%。这一点在现代医学的教科书内没有记载,可能不被一些权威人士所承认。

饱食时代,人们大量食用肉、蛋、奶及其制品等动物性食物是PH值变化的主因。胰岛素抵抗就是PH值向偏酸方向偏移的情况下出现的,胰岛素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糖、脂、调节异常,体重超重、肥胖,血压升高,出现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是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重要物质。胰岛素缺少或活力下降,首先表现在血液中葡萄糖进入细胞出现障碍,血中葡萄糖浓度上升,形成糖尿病。长期血糖水平增高,可造成血管的损伤,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因此而致死致残。这就是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是孪生的原因。

说到底还是因为人们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体内环境改变,细胞受到损伤,累积起来,就会出现疾病。

疾病与医生的关系

“有病看医生”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古至今,医生就是给病人看病的,医生就是病人的救世主。但是,历史有时也会与人们开个玩笑。

年,以色列的医生罢医,从而使每天就诊的病人总数由人降至人。这次罢医持续一个月。以色列殡仪馆体重的数据表明,罢医期间,病人的死亡率下降50%。

年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医生们举行了历时52天的罢医,在罢医期间,医生只处理急诊病人,这期间病人的死亡率减少了35%。同年在美国洛杉矶医生“怠工”时,病人死亡率下降18%。

显而易见,医生的医术(吃药、点滴、做手术)对于病人不是康复健康,而是加剧了死亡。

日常生活中,大家也有这样的常识:大医院的医生能治病,小诊的医生能治病,走江湖的医生能治病,甚至跳大神的巫医也能治病。各种行医的真假医生,都有自己的“粉丝”和追随者。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有什么秘密在其中?

人类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与大自然是一体。在两千多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体早已形成一种适应自然的能力,成为一个完整地具备强大生命力的机体。也就是说,人体内有着人们想象不到的自愈能力。

这就是秘密所在。

那么,生病了就等着疾病的自行消亡吗?不是的,医生要帮助病人恢复健康。所以说,医生只是大自然的助手。医生只是做一些有利于病人恢复健康的事,不要强行“以毒攻毒”,“对抗疗法”或“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只去掉病人的症状或难受,而对疾病的根源丝毫起不到作用。这些所谓的治疗会伤害人体的自愈能力,就帮了倒忙,就会出现以色列、哥伦比亚、美国洛杉矶医生罢医、怠工后病人死亡率反而会降低的现象。

医生能够成为大自然的助手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改变观念,要学着成为一位未来的饮食家。自己首先要成为先行者,做到一个正确的饮食的健康人,才能帮助生病的人。

药到病除

现代医学擅长用药,尤其是内科医生,其主要治疗手段就是吃药和打针。

“有病就吃药。”

“不吃药怎么能治病!”

这是多数百姓和内科医生的说法。

很多朋友善意地用“立竿见影“、“药到病除”形容高明医生的高超技术。而在今天,笔者认为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药物”一定是毒药,或说毒性非常大。

现代医学想当然地认为,化学药物能治病。事实上,药物去掉的是疾病的症状,去掉的是病人的难受,往往是治标不治本。

病人吃进体内的药物,尤其是化学药物,在人体内是一种非天然的物质,既不是营养物质,也不能帮助身体排泄废物和毒素,起到“抑制、拮抗、去痛、麻醉”作用,只能加重身体的负担,使体内环境恶化,使病情加重。现在“药源性疾病”越来越多,越来越重。

中世纪,阿拉伯和古代中国,炼丹术很兴旺发达。炼丹术就是早期的药物制造的开始。

统一中国的秦始皇钟爱炼丹术,幻想长生不老。但是,适得其反,寿命缩短,据《史记》记载其53岁就入土为安。这是历代皇帝及其大臣热衷于炼丹造成中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几个世纪,从总体上来说,服药使更多人受害,很少能吃药把病医好,而近代有关药物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20世纪最大的药物灾害,是一种叫做“反应停“药物可以治疗妊娠反应。

年10月,三位德国医生在西德妇产科专家会议上,分别报告了很多婴儿发生畸形。畸形婴儿没有臂和腿,手和脚直接连接在躯体上,很像一只海豹的肢体,所以叫“海豹肢畸形”。

“反应停”从年上市后的6年间,仅在西德就造成-个畸胎,其中半数都死亡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先后报告了数千例,其中日本就有千余例。

损害肾脏功能的“非那西丁”风行四十年。年欧洲各国报告因用非那西丁引起的肾功能损害病例余例,其中例死于慢性肾衰竭。

瑞士首先发布了“非那西丁”的毒性报告。瑞士钟表厂多,上班的女工多,制表女工眼睛容易疲劳、头痛,经常服用含有“非那西丁”的“撒列痛”药片。老板把这种药片瓶子放在工作台上,让工人随意服用。钟表厂许多女工出现肾功能损伤,以致发生尿毒症。

目前世界上千百万人每天都在服用阿司匹林,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一位美国小说家把20世纪称为“阿司匹林”时代。大部分内科医生认为阿司匹林的服用利大于弊,但是,谁都知道,阿司匹林对肠道的损伤严重,哪怕是小剂量,同样对于一些病人会造成内出血。目前,在国内外对阿司匹林提出质疑。有实验报告证实,阿司匹林对防止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是没有作用的,笔者认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不能说是一件好事。

常用的安定片于年推出后大受欢迎。医生都说,安定片不会成瘾没有任何副作用。

现在知道连续服用安定片会产生头昏、嗜睡、乏力、幻觉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产生依赖性(即成瘾)。突然停药会出现失眠、焦虑、激动、震颤等症状。个别严重的会有惊厥、谵妄、高热等,甚至危及生命。

年一份医学报告称,安定片与癌细胞的迅速生长有关。美国政府已责令,令发明这种安定片的罗氏公司于年停止生产。

目前,世界上有些药厂,包括中国在内,又推出类似安定片的药物,甚至有不少药厂仍大量的生产和销售。

在我国每年住院万人次中,有药物不良反应的达万人次,而死于药物中毒的20万人。

近期国内外药物问题层出不穷,这不能不使人忧心忡忡。

如何看待疾病

疾病知多少

18世纪力学理论充斥生活中的任何角落,医学也不能例外。法国著名医生拉美特里写了一本书,书名叫《人是机器》,全书用力学、机械原理解释生理和病理现象。把人体当成机器,对西方医学影响很大。西方医学把人体分割成不同的系统,就像一台机器有不同的零配件组成。医院像一个修理厂,分成不同的车间。机器出毛病,不同的部位到不同的车间去修理。西方医学发展到今天,医院分科越来越细,就是受到“人是机器”的理论影响。

分科越来越细,产生的病名越来越多,新的疾病名称还在不断增加。如能够发明新的病名的学者、教授,都是业内的佼佼者,甚至可以获得若贝尔医学奖。现代医学为了纪念发明新病名的专家,往往用发明者的名字去命名疾病的名字,如帕金森病、Creutzfeldtjakob病、巴尔通病、库欣综合征等。这样做,使得现代医学疾病名称越来越多。一百多年前的西方药典记载的病名就有上万种,至今超过20多万种了。就说一种肝炎病,可分甲、乙、丙、丁戊型,可能还会找出许多更新型病毒。

玩弄命名游戏,没有什么用处,关键是要让病人恢复健康。

传染病的本质

古代瘟疫

人类长河中,经历了原始社会之后,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在“新食物”的挑战后,劳苦大众又受到了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少数统治者占有了大多数的食物资源,而大多数人只能受饥挨饿。如果在灾荒年,或大规模战争后期,更是没有吃没有喝,饿死了不少人。留下来的人们也是半死不活,免疫力低下,经不起疾病的折磨。在这种背景下的瘟疫大流行,是可想而知的。

现代瘟疫

肝炎流行

现在,人们害怕病毒比害怕细菌还厉害,这与现代医学把疾病的病因归结于病毒有关。

病毒是什么?普通百姓是不太了解,就是有的医生也不太明白。其实,病毒是一种最原始的生命形态,是一种具有惰性的生命物质,只有与细胞内物质结合,才能显示其生命特征。

病毒是生物进化,还是进化过程中的残留物?这个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研究证实,病毒是一种初级生命物质,个头大小不等,最大的病毒比最小的细菌还要小。

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相互依存,从而使它们处于一种最佳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受到干扰时,可以导致一些生命形态灭绝;同时,会使其他生命形态发生巨变,以求生存。

所有的生命形态都能在不同程度上适应环境的变化。从生命起源开始,细菌和病毒一直都在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地生存着。

释迦摩尼曾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地球上生物只有共存共荣,才能各自享受自己的自然生命。”可见,细菌、病毒等这些微小的生命也不可去随意杀害。然而,现代医学的“杀菌”治疗违背了这个原则,注定会失败。

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疾病的发生不是细菌和病毒单方面作用的结果。疾病能否发生还取决于人们对自己身体的保护程度。全身约万亿细胞全部健康的人,抵抗疾病的能力强大,任何细菌和病毒根本不会致病。

近年,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大大地减少,乙肝的疫苗功不可没,同时还与改革开放生活富裕相关联,如水果、蔬菜等食物的丰收,人们食用比重增加。

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都可使人的免疫力、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

B.艾滋病是生活方式病

每当新的病名出现,总会有人去寻找其致病的细菌和病毒。这种闹剧在世界各地重复过若干次。

艾滋病是美国人发现的。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病名传入中国,当时称“艾滋病”的少,大多数医生称其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名称为AcquiredImmuno-Deficiendrome,英文字头缩为AIDS,中文译音叫“艾滋病”。

什么人容易得这种“艾滋病”呢?在美国社会中,有男性同性恋者、吸毒者、频频使用春药者、感染后大量使用抗生素者,加上饮食乱吃动物性食物,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这种人自身抵抗力低下,甚至达到免疫力崩溃,出现各种感染性疾病,如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卡波济肉瘤、巨细胞病毒感染或其他相关症候群。普遍表现为慢性免疫缺陷症状。这些人死亡率很高。

这种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后来法国人声称,在这种病人身上发现一种病毒,这种病毒专门破坏免疫细胞,尤其是T淋巴细胞,造成免疫力低下而出现“艾滋病”。

美国人洛加在美国健康研究所支持下,也声称发现了艾滋病病毒。

法国人、美国人说的这种病毒,在人体内普遍存在,不应该与艾滋病有关。而现在,美国、法国政府都支持这种想法。

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着不少艾滋病病人,在发达国家均是那些自我伤害者或者特殊群体。在贫困国家和地区如非洲撒哈拉以南,那些终年吃不饱的人群,那些免疫力低下人群容易发生此病。

“艾滋病”发现者早就预言,艾滋病将传遍全世界,将出现灭绝人类的大流行。为什么没有出现那种危险局面呢?因为艾滋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并不像美国人、法国人说的是病毒引起的。

为什么检查出阳性的人会死去?

首先,把艾滋病定为“不治之症”,而且说得很重,必死无疑。判了死刑的人,免疫力会下降50%。

其次。“艾滋病”落在谁的头上,就不会有人理睬,彻底孤立,被另眼看待,无限的悲哀,比坐牢还可怕。

其三,硬性抗病毒治疗,化学药物中毒,造成身体的损害,也同样面临死亡。

在这三个因素的包围之中,多么坚强的人也会含冤而亡。

但是,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与把诺贝尔奖颁发给叛国者达赖喇嘛一样荒唐!

劝告带上“艾滋病”帽子的人,不要消沉,不要自暴自弃,要积极面对人生;谢绝一切现代医学的治疗;合理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生;适度运动;不要做伤害自己身体的事情;坚信自己会康复的。

3.心脑血管疾病

凡能够为心脑血管病“动刀”的医院都会发财,因为心脑血管病发病率、致残率高、致死率、复发率高。每年全世界因心脑血管死亡人数高达万,中国占了三百多万。

差不多每个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都在服药,但是疗效不佳。其中有人每天服用四五种药,甚至七八种之多。我在重庆见过见过一个70岁放射科退休女医生,她每天吃11种药物。仍有不少人,在服药的过程中加重,反复住院治疗,最后仍是这个冠心病,仍然吃着治冠心病的药,医院里。

因为治疗不能解决疾病问题,为了挽救生命,采取心脏搭桥的或血管内放支架。这种治疗,现在比较普遍,被不少人认为是冠心病的特效治疗,尽管花钱多,但是还是愿意接受。

在北京,医院,因为改用动刀做心脏搭桥术和血管内放置架。医院。

这种搭桥、支架疗法,从美国传入中国,治疗费用昂贵,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先救命,是没有办法的本办法。这既不能降低发病率,也不能从根本上减少死亡率。

有没有一种好办法,既可以使病人恢复健康,又不承受太大的代价。回答是肯定的:有。

不要







































石学敏丹芪偏瘫胶囊
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wpi.com/jbzl/48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