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务"影子化"去杠杆知易行难 "4万亿"时期过后,以平台贷款为主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从2010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算起,地方债务调控已延续了3年。遗憾的是,3年过去了,我国地方债务范围不降反增,地方政府还在继续增加债务杠杆,去杠杆之路远未开启。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放缓、土地财政日渐乏力之际,债务风险实际上还在急剧上升。2013年4月,惠誉将中国的长时间本币信誉评级从AA-降至A ,理由是担心政府债务膨胀及影子银行扩大伤害金融稳定。这是自1999年以来中国主权信誉评级首次被一家大型国际评级机构下调。6月份以来,中国银行间市场遭受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钱荒",央行一反常态谢绝"大放水",被视为敦促金融机构去杠杆,遏制资金不受监管地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还在加杠杆从数据上看,2011年6月,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全国地方债审计结果,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2万亿元。从借款来源看,银行贷款为84679.99亿元,占79.01。6月早些时候,审计署又公布了《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偏方医治白癜风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475.81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12.94。审计结果显示,从债务构成年度看,2010年及以前年度举借20748.79亿元,占53.93;2011年举借6307.40亿元,占16.39;2012年举借11419.62亿元,占29.68。这意味着,过去两年地方政府在加速加杠杆。在3月底发表的《估算地方政府债务》的报告中,华泰证券估计,地方政府债务金额2011年为13.2万亿,2012年到达15.3万亿,2013年预计在16.3万亿。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称,据初步估计,2012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15万亿,较2010年末增长38。今年"两会"期间,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目前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范围为9.3万亿元,两年增长了2。但是,这是剔除了所谓"退出类平台"贷款的结果。据审计署此次调查,18家融资平台公司以转为"退出类平台"为由,少统计政府性债务2479.29亿元,脱离了债务监管。一样值得关注的是,基层债务压力极可能被低估了。审计署长沙办今年4月份撰文称,截至2011年,中部某省一半以上县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已逾20亿元,另有因体制转轨等缘由构成的粮食、供销企业政策性因素亏损挂账等隐性债务。目前大多已进入偿债高峰期,每一年的还本付息金额近10亿元,县级财政面临较大的还本付息压力。债务"影子化"实际上,在近年来银监会降旧控新、只降不白癜风最好医治方法增的强硬调控下,平台贷款在地方债务中的比重,一直出现着落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决策层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政策引导下,城投债占比稳步上升。"平台贷占比太高,通过放行平台公司发债,可以促进债务多元化,减少债务风险高度集中在银行体系的状态。"1名券商固定收益部门研究主管向《第一财经》称,同时,债券发行本身可以促进融资平台的信息公然,加强其财务纪律意识,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据审计结果,在2012年底债务余额中,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分别占78.07和12.06,仍是债务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中,银行贷款余额比2010年增加1533.96亿元,但所占比重着落5.60个百分点。除此之外,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途径,借助于信托、券商等通道,向地方政府大量"输血"。更严重的还在于,融资平台通过金融租赁公司和小贷公司等,与民间借贷和境外资金"合流",导致了地方债务的"影子化"。今年早些时候,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伟在其研究报告中称,平台债务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在银行体系内,估计余额大约是10万亿;另外一块是在影子银行系统内,余额在3万亿~8万亿之间都有可能。此次审计抽查发现,2011年至2012年,有6个省本级和7个省会城市本级通过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和发行理财产品等方式融资1090.10亿元;12个省会城市本级和1个省本级通过BT和垫资施工方式实行196个建设项目,构成政府性债务1060.18亿元;3个省本级和3个省会城市本级的部分单位违规集资30.59亿元,合计2180.87亿元,占这些地区两年新举借债务总额的15.82。"这些融资方式隐蔽性强,不容易监管,且筹资本钱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如BT融资年利率最高达20、集资年利率最高达17.5,包括新的风险隐患。"审计署警告称。地方债务不受控制的"影子化"迫使监管层出手整理。去年末,财政部、发改委、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动的通知》,规定融资平台不得向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借款,不得通过金融机构中的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直接或间接融资。去杠杆之难无论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过去数年的地方债务调控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放缓、土地财政日渐乏力之际,债务风险实际上还在急剧上升。据审计署表露,在此次审计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中,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达188.95;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219.57。从偿债能力看,68家融资平台资产负债率超过70;151家当年收入不足以偿还当年到期债务本息;37家2012年度出现亏损。在2012年融资平台公司偿还的债务本息3618.85亿元中,以财政资金偿还1205.75亿元、占33.32,举借新债偿还738.93亿元、占20.42,两项共占53.74。一面是居高不下的债务包袱,一面是城镇化概念之下地方政府不断加码的投资计划。1名券商分析师告知:"去杠杆本身是痛苦的,地方政府不会主动去杠杆。而且地方政府预期中央政府会兜底,从而构成了极大的道德风险。"申银万国分析师李蓉早前指出,对中国经济而言,比经济下滑更危险的,是警惕地方政府在"稳增长"的烟幕弹下,再次拿出庞大的投资计划,将政绩留给自己,将债务留给银行和后任。这类多年来积累的风险已无以复加。审计署亦表示,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虽然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债务管理制度,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范围控制、预算管理和风险预警等管理仍显薄弱。今年3月,新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曾表态称,对地方债务,要分门别类,先采取一些政策,制止住地方政府债务扩大的趋势,再研究什么样的制度,开一条正道,堵住那些歪门。那么,如何建立规范、健康的地方政府举债机制呢?在许多分析人士看来,从长远来看,应当鉴戒成熟市场发展经验,在现有城投债的基础上,推出市政债券,这是一条真正的阳光化正道。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wpi.com/jbzl/9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