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城离奇爆炸事件星义太空城的毁灭

时间:2022/6/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22074.html
太空城的毁灭

——持盾文明系列之2

星义

前情回顾:

一个科学理论下的持盾星系形成由来

星义:《余晖》

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

星义:《持盾文明》

天文奇观

内战结束后,“新生星”成了新生们的乐土。阅兵式在持盾市搞了一次又一次,盛典的音乐响彻云霄,全球的新生都从破旧的板房里跑出来,围着新生军大力喝彩。只见以前穷苦拮据的新生市民们都抡起大锤,把平日赖以生存的破旧板房砸得稀烂,将废料堆到一边,放一把火烧了。

他们把这团大火视为胜利之火,解放的那个夜晚,新生像一股浪潮般围着那团火旋转,高歌。这种古老的习俗在以前生活的压迫下慢慢消失了,现在又重新兴起。

由于板房用的是防火材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还未熄灭。最后新生们被呛鼻的浓烟熏得受不了了,几个新生军的街管看到了,非让他们把火熄灭,不然要扣除持盾信用点。市民这才愿意把烧得焦黄的耐热瓷板、木板交到处理站里,经过粉碎合成,又制成新的材料。

常年生活在地面的新生像一窝蜂似的朝那些漂浮在天空中的豪宅涌过去。老生的磁悬浮屋子都被降了下来,落在地面上,成为了新生们的新家。几个黄绿色衣服的军官拉起几座围栏,逐个给新生登记入户。飞到空中的新生无不发出情不自禁的感叹,这也成为他们狭小视野中的第一次仰望天空。

老生与新生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改变,老生不再用一种歧视的目光注视新生,他们甚至还互相合作进行贸易,科研的研究。可控核聚变引擎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持盾人可以将一百吨级以上的飞船加速到一万千米每秒(可是一个引擎的重量也就差不多一百吨了),这象征着持盾文明正式迈入了恒星际的时代,也具备了进入七级文明的资格。

新生星和老生星都竖立起了纳米太空天梯,这使得中小微企业的航天公司陆续倒闭,老式火箭的制造商也随之倒闭或转行制作飞船零件代加工。星际航行的成本正日益减少,甚至一个高产的家庭(月收入十万持盾信用点以上)就可以拥有一艘小型的太空艇。

刚开始,太空飞船仅仅用作行星之间的运输,商业用途。可是碳基生命的本能使得持盾人慢慢步入军事用途。他们将地面的电磁炮稍加改进装到战舰上,将热核武器加上简单的推进器放到机舱中。他们还根据地面上的喷气式战斗机改装成离子推进喷气引擎辅佐推进的歼击机,装在在一些大型的战舰上,并笨拙地将其称之为“空天母舰“(由航空母舰演化而来,意为能在大气和真空两种环境飞行的搭载舰载机群的星舰)。

持盾人在“混沌星”上空建立了一座太空城,是星舰的空港。过往的船只如果需要,可以在这里运送货物或者中途补给。这里的太空城是多功能的,但主要功能还是科研考察站,也有小部分做航天设备经营。他们通过提炼“混沌星”的氢和氦组成聚变燃料,加以出售。

行星的资源分配曾引发过一场争执,新生和老生不断的主张自己对“混沌星”的所有权,包括开采,领空和资源出售权。毕竟这么大的一个“混沌星”,而且是由满满当当的燃料组成,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星际加油站”,与其说是一个星球的燃料,不如说是一个星球的金钱。如果把行星的燃料全部抽空(当然,这么大的行星,是不可能的)加以出售,然后把出售赚到的钱全部兑换成持盾的信用点现金,那现金堆叠起来的体积甚至比“混沌星”还大(如果新生星和老生星能开采的矿物质并提炼后有这么多材料的话)。

会场里一度是火药味,双方争得不可开交,气氛越来越强烈。各个各持己见,会议开了好几次,可是终究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每次结果都不尽人意,口头上的争执极有可能成为战争的导火索,发生“第二次持盾大战”。终于,有人说出“你们不想再次发生战争吧。”这才将辩论告一段落,战争是极其可怕的,会将一切摧毁殆尽,科学、经济、生活水平都会进入大规模的退步。

避免战争的这个观点提出,让新生和老生都各让一步。老生负责科技领域上的贡献,完成设计和研制,并将所有的环节没有一丝保留的共享给新生,并由少量新生监督。而新生则提供建造材料以及部分基础设备,如燃料开采器,提炼机和太空城的基础龙骨。这个天平维持着很好,没有一点倾斜。

太空城由两个圆环组成,一个圆环静止不动,而另一个圆环则围绕着内圆环做周旋运动。外圆环主题外观与内圆环大体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圆环内直径比内圆大一点,宽度粗一点。两个圆环用四条纳米的柱形舱连接,柱形舱在负责连接的同时,也负责让外圆环转动,就等于是一个环形离心机的动力来源,建造和设计它的人员肯定花费了不少心思。在柱形舱的控制下,大圆环每十三个小时围绕小圆环转动一圈,以产生微弱的引力。

小圆环(内圆环)则是无重力区,一半用于存放机械和提炼燃料,一半则用于过往的星舰停放补给,只由少数人和机器设备监察,设有无重力接待室,用于较普通船员使用。

而稍微有身份一点的人就会停靠在微重力区,那里的条件比内圆环好多了。在那的多是科研人员和贵宾,在微重力下的生活是比行星上的生活舒适许多的,再加上全面的生态循环系统运作,全息模拟景像,仿佛就生在行星上。

当然,在外圆环也设有独立的离子推进器和喷气阀门,是设计做太空城方位微调的,时而喷出几道等离子光柱将位置挪移。但是好像在建成之初就没有怎么启用过。滋滋的喷气声时常有,但那不过是工作人员用喷漆阀门喷喷舱壁,清理尘埃,或者是过渡舱打开后放气减压的声音罢了。

因为没有使用过微调推进器,太空城的工作人员甚至从来不会给微调的引擎燃料舱里填充燃料,连“混沌星”上唾手可得,在新老生星上一公吨甚至不超过一百持盾信用点的氢都不肯加入一点点。

也就建造开始,用来做两舱合并时推进的时候加入过一点点高纯度的氢——那些氢一直沿用至现在,在燃料舱里还留下大约半公吨的氢,都是建造处留下的。推进器已经被宇宙中的尘埃遍布了,由原来的蓝白色变成了灰黑色,推进器好像从工作人员的眼中消失了,从没发生过这件事一样。

可是令全世界震惊的是,太空城的推进器在建造十多年之后,第一次做实际用途亮起了。

光芒十分强烈,你甚至可以捧一部普通的光学天文望远镜,只要经过稍微的培训,或者是业余爱好者的运气尤佳,躲避城市的光污染区域,在郊外找到那个光点,再用上个十多秒进行聚焦,就能看到太空城闪耀的尾焰。

太空城引擎离子束产生的亮度的虽然不如上空的其它恒星亮度强(持盾星系上空也没有什么恒星,最近的恒星光亮传过来也得十年左右),也称得上是一颗光亮不强的彗星。

许多新生都看到了太空城推进时尾部发出的绚烂蓝光,这是不消说的事,只要调对了角度就能看到,简单来说调角度有寻星镜就是有手就行(唉,我手咧)。可是拿着简陋的光学望远镜的业余爱好者新生们没有那心去看那单调的景象,他们中的百分之八十都离开了,剩下的不是第一次自己动手看到外面景观又大惊小怪疯狂欢呼的新手,就是富有耐心的少数人或者刚刚来观测生怕错过的非专业人士。

接着,奇怪的一幕出现了,蓝色的光芒在一瞬间光芒不见了,观测者陷入了短暂的黑暗,上百万个持盾人发出了抱怨和哀嚎,上万个持盾人浑然离去,上千个持盾人收起镜筒。可就在两秒之内,黑暗的环境再一次被照亮了,只不过发出的不再是引擎的淡蓝色,而是橙红色的强光,比引擎的光束强上几十倍,整个物镜在一瞬间被红光充斥了。

观测者们将望远镜的倍数调整到了极限,可手还是不停地在焦距环上扭动,仿佛能突破极限,将倍数增加到一个新的极限。红光闪耀了约莫两分钟,整个新生星上的观测者几乎都看到了这个奇观。

有一个观测者大喊,声音很沙哑:“那是爆炸的火光!”

太空城的毁灭

天文学家的射电望远镜肯定无法顾及这么近又这么渺小的一个物体,他们都忙着对宇宙深空的星云不放了。但是天文馆里还是有高倍数的光学望远镜做近距离观测的实力支撑。

太空站的毁灭居然连连上了一周(持盾时间)的新闻头版,就像一块大石子坠入水中,引起的涟漪是无穷无尽的,难以消散。无论是在新闻媒体界,科学界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注视着不断刷新的头条,想从里面找到一些确切的答案,最终也无望而归。

渐渐地,“新生星”上的科学家似乎找出了一些十分巧合之处。太空城爆炸的时候正是“新生星”和“混沌星”公转轨道之间相聚的最近点,就是说这个时候“新生星”是离“混沌星”最近的。

这让爆炸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好像是某个人特意让观测者们看到这个事故的发生一样。有谣言谎称这起事故肯定是经过精细策划的,连轨道运动的相交点都计算好了这个发现曾经引起了又一股轰动,可是持盾人马上提出,就这样用一个巧合下定论的话,未免太草率了。

还有探测船发现,爆炸的原因是因为一个切口导致的,切口直接横跨两个环形舱室,还切到了一个用作离心机的柱形舱。那个柱形舱当时用作飞船停靠时的燃料加注舱,存放了大量的燃料,切痕刚好在燃料加注舱的中间,应该是受到攻击的时候直接点燃加注舱,引发了连锁的爆炸。

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这次爆炸肯定不是机械的自然产生事故,而是故意而为。探测船的下一个发现证实了在“新生星”上争论已久的观点。切痕居然是几乎平整的,直线误差不超过五毫米,呈一条由外舱延伸至内舱的射线(因为外舱开口偏差较大,接近五毫米)。这是一个壮举,在燃料舱的爆炸后依然能保持这样规则的直线,受爆炸影响后又经历了几天的真空闲置,还能把误差降低到这么小。燃料舱的直线误差甚至比外舱开口处更小。

持盾的科学家微微一震,刚花了一些时间平静下来。又有一个消息让研究这个事故的持盾人都惊叹不已。

探险船队除了对太空城的结构做分析以外,还会清理一下现场。但是这里除了四散的合金破片残骸和断裂的龙骨钢架之外,真看不出还有什么有生机的东西了,可能还会有利用残余的电不断跳闪的灯泡。

这场灾难似乎没有一个幸存者,在残骸中到处都是持盾人的遗体。他们大多是窒息而死,因为气压的不同而被卷到真空的宇宙中的。即使不是窒息而死,宇宙中的高辐射也可以迅速地置你于死地。没有幸存的船员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几个矮矮胖胖的机器人在探险船里被分离了出去,它们是去收集遗体的。好确认身份,赶紧完成对新生星和老生星上的人员统计报告,在繁琐的一个个通知对应的家庭,转到最近的账户里,完成索赔。

探测船上的船员巴不得赶紧完成索赔,全部赔完不就完了吗,还要这么麻烦。探测船的内部配置很差,如果在星际巡洋舰上面呆久了,可能在探测船上连十分钟都呆不下去。

船舱很狭小,舱壁异常厚,外观显得和一个大型的太空艇没什么两样,实际上只够搭载两人(已经很勉强了)。在这种情况下,活动都很困难。可是在新生星太空站上面的设计师偏偏把标准核载定在了五人——这意味着全部的船员就只能在探测船上站着(两个驾驶员除外)。

于是,吝啬的航天局为了节省材料成本,造出更多这种经济的探测船,而不用给船的内部重新设计,扩大船舱,给这种站立的搭载方式设计了一个特殊的载具——站立卡槽。就是加大了电磁鞋的力度,让它能承受更大的加速超重,据航天局的人员介绍,最多能抵御3G的超重,也不知道有没有渗水的成分。

整个探测船就只有两个部分,驾驶舱和座舱。其实就是把一个标准的驾驶舱空间分成两个部分,将剩余的空间“充分利用”(反正航天局的人就是这么说的),改成座舱。有的船员反映说,就是一个装了防辐射外壳的太空箱子,比喻也十分恰当。

言归正传,在介绍完简陋的探测船之后(没啥关系,净瞎扯),就要说说那件事了。机器人收集遗体的同时,也会巡查遗体中是否还存在一些具有生命特征的持盾人。如果检测到,就会用微弱的电磁波传回探测船内。

只有探测船队的“旗舰”拥有一套初代的接收器,表面微微泛黄,估计是“新老内战”时留下的,为了不浪费(持盾没有区分国家,因此不能向一些发展中国家出售军火设备,只能这么干),就把它安装到了探测船上。反正他们丝毫不追求一定的精度,因为探测船船员都知道,是不可能有持盾人在爆炸中得以幸存的。

可就奇怪的是,显示生命体征的指示灯在漫无边际的黑暗舱室里亮了起来!

经过核实,这束电波根本不是由机器人发出的。它与普通的电波不同,它用的不是探测船队统一制定的传递讯息格式。如果随便用点波发射出一段讯息,探测船上的计算机虽然很古老,已经被淘汰了,还是可以分辨出其中对错,控制指示灯的电路传输。尽管格式错误,但出奇的就在于指示灯居然随之亮起。

刚开始,船员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是船上的计算机出了问题,毕竟这些老掉牙的东西没准随时就报废了。

他们试着重启一下(老式计算机标准做法),因为他们可不情愿让计算机坏掉,新的计算机往往要几个月后才能通过一些笨重的货运船运到探测船上。对于本来就不智能的探测船来说,失去了核心的计算机无异于死亡。他们也不希望换一个新的计算机,“新”的计算机其实就是换一台老式计算机,新换的计算机不是主板生锈就是外壳爆裂,还不如“旗舰”上原先的计算机(众所周知,旗舰的计算机是船队里最好的)。

重启以后,探测船曾经陷入一片黑暗,但黑暗过后,指示灯依旧亮起——这证明计算机没有任何问题。而指示灯是一直亮起的,这证明波段是持续的,可能只是机器人的某个部件出了问题,既然能收到信息,船员们也没有再理会格式错误这个问题。

船员们终于从轮流坐在驾驶座上休息的状态中苏醒过来了,他们干得格外起劲,因为终于有事做了。有人还说这个幸存者实在太幸运了,大难不死。有人说回到新生星领了功劳以后要大喝一场。船长下令,去搜寻波束的来源,正当大副兴致勃勃地将侦测到的目标与机器人分布图对比,准备用最近的机器人营救时,他却愣住了。

发出电波的地点根本没有部署机器人,而且离这里有一万公里,他们压根就没有去侦察过!

闹鬼了!来探测的就只有他们一个探测船队,目标的区域没有部署机器人,那又是谁对他们发出电波呢?船员们都互相望着,一个个都不知所措。船长的嘴角不断抖动着,想从里面吐出几个字眼又缩回去了。他们仔细一想,汗毛都竖起来,又冒出一身冷汗。

哪管它是个什么东西,船员们认为“消除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对恐惧”,开全速向目标驶去。“可能那个侥幸逃脱的同胞的逃生舱有独立的波束发射器吧”这也是船员们唯一一个能自我安慰的理由。

尽管他们都知道,除了私人的贵宾船和少数重点的战舰,这种二流的太空城的逃生舱是不可能有这么全面的设施的。毕竟安装到逃生舱上面,也没什么用处,这种传递效率极差的波束几乎不会被周围的航天器接收到,况且航天器上的接收天线恰好在旋转中面向你的波束的几率也微乎其微。但是他们宁愿相信自己的猜想,也不肯面对残酷的现实——这是生物的本性。

缓慢的探测船队行驶了大约两分钟才到达地点,他们装备了即将淘汰的离子推进器,这是工质推进器到无工质推进器的一个过渡型产品,太空城用作微调而他们却将其作为了主引擎。

一个白色长方体静静地飘荡在残骸中,毫无疑问,这就是逃生舱。逃生舱是装备得很多,就连探测船上都可以做到“人手一舱”,可是真正能坐上逃生舱的难民又有多少呢?眼前的逃生舱就是太空城中千千万万的逃生舱中平凡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物尽其能的逃生舱。

探测船向它发射出了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的外形和普通用作探测的机器人大有不同,它是一个圆柱形,尾部缓缓喷出了几道白色的气体,向逃生舱飞去。探测机器人略微比逃生舱小一些,但是外形可谓异曲同工。一条机械臂从机器人的舱口中伸出,再经过一些摩擦和调试之后牢牢地固定在了逃生舱上,将他带回探测船。

船员们放了气,打开了逃生舱。一双眼睛在逃生舱猛然睁开,注视着探测船的漆黑舱壁——

以下为“混沌星”太空城事故幸存者审问记录,由持盾联邦档案局提供。

审讯员:事故发生前,你在什么太空城的什么位置,做什么事情?

当事人:我在机舱。因为当时我轮班轮到机舱护理来往航天器的工作。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最后一架放入过渡舱,再转入维修舱的航天器是一架货运船。它的对接器有一些不好使,所以在舱口过渡的节点卡住了,还得靠我们人工将它推进去。货运船卸货之后要了喷漆和加注燃油的服务,我感到很奇怪,这艘货运船居然不加高纯度的氢,驾驶员要了一些水。不知是他财大气粗,像这样开货运船的太空船夫一年也没几个持盾信用点,唯一的一种可能就是雇主特意要加从新生星运过来的水,好显示他的船队的财力威望......(典型的职业病表现)

审讯员:事故发生时,你感受到的整个过程是怎么样的?

当事人:我们还是从那个只加液态水的奇怪星际船夫说起(明显带偏离题,但是审讯员都别有耐心,不会去刻意的打断他)。在加完水之后,他用了二号的发射台(真是对客户的消费过程如数家珍),发射的过程不是很顺利,发出了一点刺耳的声音。送走奇怪的船夫以后,我就坐在舱室旁边的悬浮椅上,向休息舱室里面的服务生要了一杯饮料。

然后,我听到过渡舱的舱门那边传来了一阵闷雷般的巨响。刚开始,我以为那只是“混沌星”上面传来的噪音。毕竟对于“混沌星”来说,这就是家常便饭,雷声在太空城上几乎是天天都能听到。尽管在厚厚的隔音棉的阻隔下。想象一下,如果宇航服里没有隔音棉,你的听觉系统可能会在一秒内失效。我也没怎么在意。

直到机舱两旁的灯管从雪白的光亮转变为橙红色的应急灯,我身体的本能才开始驱使我远离。我快速的转动着应急阀门——那是一个不用高管通行证就能开启的应急逃生门。两束雪白的气体随着我打开门,喷射而出,我知道那是用来减压用的。

磁力鞋恢复了动力,长时间待在无重力区的我在逃跑的过程中有些显得不自在。圆柱形的舱室里面安装着两排狭窄的舷窗,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足够了。我看见了太空城的环形主体在火光中爆裂,无数个在高温下融化的部件飘荡着,随着施加的力,迅速在宇宙中凝结。我一惊,猛地往后退了几步,随之下肢伴随着剧烈的疼痛(在穿着磁力鞋下将动作的频率迅速加快是一件危险的事)。

在恐惧的支配下我迅速来到了逃生舱室,钻进了一个逃生舱,将其驶入发射台。我听见清脆的“咔嚓”发射台对接声音,不由得舒了一口气。逃生舱以音速飞离太空城,我透过一扇大约边长十厘米的窗看见了我后面也跟着几十个逃生舱,仍然有逃生舱不断地从太空城里发射出去。

这时,我看到一条金属的杆子朝我飞来,它自身也有加速度,再加上我逃生舱的速度,肯定能造成不少的力量。我心想,肯定要粉身碎骨,葬身宇宙了。但惊奇的是,前方的杆子居然突然停止了前进,改变了方向。然后,我又听到后方传来爆炸声,跟在我后面的逃生舱接二连三地爆炸了,就像放烟花一样......

说话的声音就这样截然而止了,一切来得都是那么突然。审讯员刚开始还以为是对方正在沉默,思考着什么,看都不肯看一眼,只是低头记录。当他察觉到有异样时,慌忙询问时,却永远没有回音。

半个小时后,医生前来探寻。经查验,当事人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死因很奇怪,没有任何外在因素,心脏就突然停止跳动了。死前还维持着动作,其它的身体部位没有任何异常。

太空城中唯一的幸存者就这样离奇地死了,没有人查出原因。太空城中无一生还。

在几亿千米外,有几双眼睛注视着这群持盾人。这只是一场他们对目标生命强度的测试,结果出来了,他们为之满意。

叶开老师点评:

拜读完星义的《持盾文明2》,我冒昧改为《太空城的毁灭》,单独发在这里。仍然是非常震惊得叹为观止。你从一开始的持盾微胖仙创造持盾星系到第二部的新生星与老生星的战争,到后来合作一起推进科学进步,建立太空城。其中太空城的设计,显示出你的生动想象力,其中包含着非常多的硬核科幻内容,读起来真是栩栩如生。而就在这样一个几乎可以称为伟大的太空城建造完毕交付使用之后,却突然发生了莫名原因的大爆炸,毁灭了太空城。通过太空搜索队的艰难搜索,最终找到唯一一个在紧急逃生太空舱幸存者,并由他来讲述太空城的爆炸缘由。这里似乎留下了一个悬念:即到底太空城是怎么发生爆炸的?仍然没有出现结果。而那位幸存者突然死亡,也留有了很大的可拓展空间。看来,你还要写第三部?真是阅读的盛宴啊。

《小宇宙的爆发-2堂少年科幻写作课》

主编:叶开

《小宇宙的爆发-一十二堂少年科幻写作课》是叶开老师主编、孩子们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集,分为时空穿越、星际边缘、双重世界、人工智能、未来时代五编,涉及穿越时间进入未知世界,通过星际旅行遨游到太空,多维世界之间的差异,人工智能时代的景象和对未来世界的畅想等方面。这里选出的科幻小说,有硬科幻,也有软科幻,都是脑洞大开、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自我认识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特点。

本书内容丰富,涉及众多经典科幻小说的主题,故事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俱佳。叶开老师在每一编前面写了编前语,深入探讨相关的背景知识;在每篇作品的后面专门做了精彩的点评,指出作品的亮点所在,引导和激励孩子进行虚构和创造性的写作,以提升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购买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wpi.com/jbzz/126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