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主要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黑色素结石。主要见于成年人,发病率在40岁后随年龄增长,女性多于男性。 “4F”症道出胆囊结石的高危人群胆囊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个人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目前对胆结石形成机制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但是其自然过程究竟如何,尚不是很清楚。简单来说,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和磷脂浓度比例和造成胆汁瘀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 对于胆囊结石有学者又称之为“4F”症,即Female(女性)、Forty(四十岁)、Fertile(多次生育)、Fat(肥胖),这也道出了该病的高危人群。 胆囊结石进展三阶段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随着健康检查的普及,无症状胆囊结石的发现明显增多。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胆绞痛,只有少数患者出现,其他常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虽然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都或多或少有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腹胀、饱胀感和恶心,但这些并不是胆囊结石特有的症状,这些症状很常见,在胆石症、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出现概率大致相同。 根据胆囊结石的逐渐进展以及其临床病理过程,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根据其阶段不同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不甚相同。 第一阶段:胆囊结石初长成。 此时患者常无明显症状,或只表现轻微不典型的消化道症状。此阶段胆囊尚保存其正常的吸收、浓缩功能,但危险也开始暗潮涌动。 第二阶段:胆囊结石始发威,症状频发。 随着胆囊结石存在时间的延长,引起症状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其症状大多是由于结石的梗阻引起。程度不同的胆绞痛,一般是胆石梗阻的标志。 随着结石梗阻的缓解,胆囊的急性炎症便逐渐好转,部分被破坏的黏膜修复或溃疡愈合,形成纤维瘢痕组织,水肿消退,组织间出血被吸收,急性炎症消退,也随之进入慢性胆囊炎阶段。 从胆石梗阻、急性胆囊炎至进入慢性炎症阶段是一个周期,也是结石性胆囊炎病理改变的一个单元;胆囊可能表现为肿大、积液、或直至萎缩成炎症瘢痕组织。此时,胆囊的吸收浓缩功能大多减退或完全丧失。 第三阶段:城池失火,殃及池鱼。 随着胆囊功能的逐渐丧失,此时便会出现一些胆囊相关并发症。此阶段是容易发生生命危险的阶段,也是胆囊结石这一定时炸弹即将爆炸的阶段。 胆囊结石如何诊治?对于胆囊结石的诊断,在如今B超等医学仪器普及的今天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注意早期的识别,不要误以为是“胃病”。临床典型的绞痛病史是诊断胆囊结石的重要依据,腹部超声检查对胆囊结石的诊断准确率接近%,也可作为首选推荐。 注: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长按指纹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