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讲:石蕊 哈尔滨医院 微创胆道外科护士 胆囊结石是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主要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型结石,常与急性胆囊炎并存,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见于成年人,4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增高的趋势,女性多见。 一、认识胆囊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胆囊在人体的位置及其生理功能。胆囊呈梨形,长约8~12cm,宽3~5cm,其容积约为40~60ml。底部游离,体部位于肝脏脏面胆囊床内,颈部呈囊状与胆囊管相连,称哈德门(Hartmann)氏袋,结石常嵌顿于此。胆囊在人体中是一个消化器官,它不仅有储存、浓缩、收缩胆汁的功能,在胆总管下端有梗阻情况时还有调节肝内外胆道压力的重要作用。 二、胆囊结石的病因 胆囊结石是综合性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与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胆固醇成核过程异常及胆囊功能异常有关。这些因素引起胆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使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沉淀析出、结晶而形成结石。 三、胆囊结石的症状 胆囊结石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有无梗阻和炎症、以及胆囊的结构和功能状态等情况。约有50%的胆囊结石病人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或静止结石,约有30%的病人会发生比较严重的症状,约15%的病人表现为非典型的消化不良,剩余5%的病人在接受其他手术时发现胆囊结石。胆囊结石的常见症状包括: 1.腹痛腹痛是胆囊结石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主要为上腹或右上腹部有阵发性痉挛性疼痛并伴有渐进性加重,常向右肩背放射的情况,这就是胆囊结石发作时的典型胆绞痛。据统计,90%以上胆绞痛为突然发作,常发生在饱餐、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后,部分病人会在夜间突然出现。每次发作可持续10分钟至数小时,如此发作往往需经数日才能缓解。较大的结石不易引起梗阻,可长期无症状,仅在B超体检时发现。 2.胃肠道症状胆囊结石急性发作时,继腹痛后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无明显缓解,急性发作后常有厌油腻食物、腹胀和消化不良等症状。也有部分病人表现为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如饭后上腹饱胀或隐痛,且多与吃油腻食物有关。 3.发热与寒战发热与胆囊炎症程度有关。坏疽性胆囊炎及化脓性胆囊炎可有寒战高烧,多见于老年病人,腹痛剧烈,病情发展较快,同时易出现脱水、腹膜炎及休克等症状。 4.黄疸部分胆囊结石患者可以出现一过性黄疸,多在剧烈腹痛之后,且黄疸较轻。其原因为肿大胆囊可压迫胆总管,引起部分梗阻,另外,由于感染引起肝细胞一过性损害等,都可造成黄疸。表现为眼睛巩膜颜色变黄。此外,由于胆囊的收缩,较小的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发生梗阻性黄疸、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或慢性胰腺炎及缩窄性乳头炎等相应的临床表现。 四、哪些人和哪些不良生活习惯容易导致胆囊结石? 1.女性胆结石病人中女性约占70%。且怀孕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其原因是由于女性雌激素水平高。 2.发病年龄大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本病在儿童期少见,年龄在40~69岁的5年发病率是低年龄组的4倍。 3.体质肥胖肥胖者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20岁至30岁的肥胖女性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体重的同龄人高5~6倍,其原因是肥胖者体内胆固醇转换率较正常人高,使胆汁内胆固醇排泄量增多容易析出,易形成结石。 4.地区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别,我国以北京、上海、西北和华北地区胆囊结石发病率较高。 5.不吃早餐及餐后零食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胆汁在胆囊内潴留时间过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胆固醇结晶析出,容易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 6.某些疾病患肝硬化、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等容易得胆囊结石。 7.细菌感染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常同时存在,互相影响,也可以这样说,胆囊炎症为结石形成创造了条件,凡是胆囊感染性炎症病变,不经治疗,或者虽然经过治疗,但经久不愈,迟早会有形成结石的可能。 8.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及降血脂药物等。 9.腹部手术如迷走神经切断、全胃切除术及小肠远端广泛切除术等。 10.精神状态长期精神紧张、抑郁会使内脏植物神经紊乱,影响胆囊功能,造成胆汁淤积而形成结石。 综上所述,胆囊结石应以预防为主,特别是要合理安排饮食起居,摒弃一些容易得胆囊结石的不良生活习惯,尽可能使自己不得胆囊结石。另外得了胆囊结石也不要有惧怕心理,应及时就医。在治疗方面应根据自己各方面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均有严格的适应症,应根据医生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合理及最佳的治疗,获得健康的生活。 本期编辑:张劼琳王鹤霖 文/石蕊赞赏 长按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白癜风好了要注意什么
|